象州县投资促进局
象州县政务服务中心4楼

走进象州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今县境属桂林郡。汉初,今象州地属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象州境内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行政建置之始。三国,今县境地属吴,凤凰三年(274年),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属桂林郡。武安为桂林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安更名武熙,改属郁林郡,今县境有武熙,桂林2县。东晋太兴元年(318年)分郁林郡设晋兴郡,武熙县、桂林县属晋兴郡。南朝宋、齐时,武熙县改属桂林郡,初为郡治,后迁往中溜,齐复将郡治迁回武熙。梁在今县地置韶阳郡,领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今县城)为郡治。陈沿梁制。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在今县境内设有淮阳、西宁、桂林3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淮阳改名阳宁。大业二年(606年)撤象州,今县境置阳寿、桂林2县,将阳宁并入阳寿,西宁并入桂林县,改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象州,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5县,州治阳寿(今县城);今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其中武化、长风2县属晏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西宁并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长风、武化2县改属象州,次年州治迁至武化。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县并入武仙县,天宝元年(742年)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县并入阳寿县,郡辖4县。乾元元年(758年)象郡改称象州。大历十一年(776年)撤长风县并入武化县,州治迁阳寿。从此至唐末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今县境有阳寿、武化2县。五代十国,开平元年(907年)属楚,南汉乾和九年(951年)属南汉。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州治阳寿。宋开宝四年(971年)象州归宋,沿旧制。开宝七年增辖来宾县。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为防御州。熙宁四年(1071年),撤销武化县并入阳寿县。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武化县,南宋时又撤销。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武仙、来宾3县。今县地为阳寿县。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迁至来宾县之蓬莱洲。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归元,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年),改象州为路,治所从蓬莱洲迁回阳寿。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复改为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属明。次年撤销阳寿县归并象州;改象州为散州,初辖武仙后无辖县,属柳州府。清顺治八年(1651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诸州县,象州归清,建置沿明制。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改象州为相州。咸丰十一年(1862年)清兵收复相州,复称象州。   民国元年(1912年)象州改称象县,属柳州府。2年6月改属柳江道。15年改属柳庆区。17年属柳江行政督察区。19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11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5年9月属浔州行政监督区。31年3月属第二区(柳州)。36年属第三区(治苍梧)。3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第二区。   1949年11月29日,象县解放,属柳州专区。1952年9月,象县与武宣县合并,改称石龙县,属宜山专区,县城暂设于武宣镇,1953年6月迁至石龙镇。1958年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石龙县属柳州专区。1960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龙县更名象州县。1962年3月,复置武宣县,象州县城迁至象州镇。1971年柳州专区更名柳州地区。象州仍属之。2002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2002年12月28日,设地级来宾市,象州属来宾市管辖。2022年末,象州建置历史长达2133年。 位于来宾市东北部。国道209、国道355、省道507、省道208,柳州至武宣、梧(州)柳(州)高速公路和柳江过境。辖8个镇和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象州镇,行政区域面积1898.47平方千米。2022年,象州县总人口为36.6万人,有壮、汉、仫佬、瑶、苗、侗、毛南、土家、布依、满、水、彝12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11个,少数民族人口27.6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6%。 耕地面积7.03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32万公顷,各种蔬菜种植面积1.08公顷,产量24.55万吨,产值4.85亿元。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55.67公顷,产量2950.5万吨,产值2089.6万元,主要品种有黑皮鸡枞菌、草菇、秀珍菇、凤尾菇等。林地面积9.45万公顷,活林木蓄积量630.7万立方米。社会用电量4.53亿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37.64万千瓦。等级公路里程915.4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3.8千米,二级以上公路94.72千米。主要旅游景区(点)有象州温泉、大梭生态峡谷群、中平古榕群、郑小谷故居、象州凉泉、大乐泥盆纪地质遗址、大乐龙女岩、运江古镇、中国传统村落纳禄村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锰、铅、锌、铜和银,其中重晶石探明储量3000万吨,占广西储量的55.7%。著名地方产品有优质米、蚕丝被、古琶茶等。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重晶石之乡、国家钡盐生产基地县、国家优质谷生产基地县、全国“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县、桑蚕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区第一批35个工业发展重点规划县之一、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生态县”“建设平安来宾活动先进县”。象州沙糖桔、象州古琶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2022年象州县生产总值(GDP)114.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89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7.79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50.50亿元,增长5.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4%、24.3%和44.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6%、5.6%和47.9%,分别拉动GDP增长2.23、0.26、2.2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460元,比上年增长4.8%。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