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 107°55′~108°22′和北纬 26°02′~26°34′之间,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雷山县总面积 1204.36 平方千米。距省府贵阳 184 公里,距州府凯里 42 公里。
二、行政区划
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辖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大塘镇,望丰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 龙头街道9 个乡(镇、街道),154个行政村,323个自然寨,1305个村民小组。2023年全县户籍总人口数16.50万人,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苗族、汉族、侗族、水族、瑶族共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7%,其中,苗族人口14万人占 84.4%,侗族0.42万人占2.52%,水族人口0.7万人占4.3%,瑶族人口0.12万人占0.73%,其他少数民族占1%。
三、自然资源
雷山现有耕地面积10688.48公顷,其中,水田9004.50公顷,水浇地8.47公顷,旱地1675.51公顷。雷山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达到93060.28公顷,保护区外国家重点公益林41.0798万亩、区内国家重点公益林89.12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927.55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8%。县内有黑熊、麝羊等23种二类保护动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素有“天然绿色聚宝盆”之称。雷山县生产的银球茶、清明茶等茶产品多次获省优、部优荣誉。 “银球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笋子、魔芋、蕨类产品等山野菜远销港澳台及日本等国家。雷山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1204.4平方公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9.8万千瓦,可开发量5.26万千瓦。
四、旅游资源
雷山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雷山的自然生态与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县少数民族占92.7%,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4.4%。境内苗寨、苗语、苗族服饰、苗族生活方式等苗族文化保存十分完好,全县共有350多座苗寨,68个国家传统村落,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境内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等景区景点,先后获得中国苗族文化中心、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苗族银饰之乡、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民宿发展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等荣誉称号,推进旅游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997 年,郎德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1 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雷公山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2 年,雷公山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
2004 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5 年,国家民族博物馆批准雷山县创立“中国苗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
2007 年,西江镇被批准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西江千户苗寨与郎德上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乌东村被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2008 年,雷山被评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称号。
2008 年 12 月 30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08〕233号批复了《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主要分布在雷山县的丹江镇、西江镇、郎德镇和大塘乡的行政区域内,总体面积 63平方公里。
2009 年 4 月 25 日至 27 日,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雷山县被授予“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荣誉称号。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等机构评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被中国精选国际旅游品牌推广盛会评为“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
2019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0年“环雷公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列入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2021年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共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在各地初审验收的基础上,综合会议评审、现场检查结果,并经公示,决定将北京市昌平区等97家单位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雷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6月,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关于开展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遴选的工作方案》,雷山县积极开展申报,4个村寨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其中,雷山县郎德苗寨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麻料村、南猛村、郎德上寨入选非遗旅游村寨。
2022年8月25日,根据《文旅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黔东南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获得第二批国家级夜间经济集聚区。
“西江幻地”列入2023年全省智慧旅游10个典型案例。
五、经济概况
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70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8.67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3亿元,增长5.9%;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240元、14286元,分别增长4.0%和8.0%。
六、城乡建设
G243雷山至大塘至也耶国道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莲花至大塘隧道贯通。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稳妥处置闲置土地资源,有效遏制“两违”增量。加快推进菜园圃等棚户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66户、城中村综合改造249户、背街小巷改造4条、铺装燃气管道17.7公里、城镇雨水排水和污水管网14.9公里。新增智慧停车位475个,整改空中管线“蜘蛛网”62条。扎实推进绿化绿植、人行步道等城市精致管理工程。搬迁大十字片区临时赶集市场到苗疆盛世综合体,规范了县城区“赶集日”市场秩序。
七、教育事业
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丹江第五幼儿园,实施县职业学校、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等学校改扩建项目,全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考上线率提高5.8个百分点,中考突破多年来没有考生进入全州前5名的历史。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发放学生资助资金3908万元。丹江第一幼儿园通过州级示范幼儿园评估,雷山民中顺利完成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86.36%,义务教育巩固率104.0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59%。
八、文化事业
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两个宝贝,环雷公山马拉松、苗年非遗展演、鼓藏节等活动成为新媒体打卡点,西江景区荣获“2023年度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全县接待游客108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7.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62亿元,同比增长64.18%。
围绕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推进环雷公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配套设施建设。实施西江景区创5A综合提升项目,启动大塘景区、智慧停车场项目建设。郎德景区荣获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丹江镇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西江村、南猛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乌东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示范点,“西江幻地”列入2023年全省智慧旅游10个典型案例。
九、卫生事业
持续推进县医院救治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县医院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建设,加强帮扶合作,提升县医院薄弱学科服务能力。完成县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支持中医药、苗医药健康发展。稳定村医人才,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村级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优化“自助备案”服务,确保异地就医得到直接结算服务。
十、民生保障
2023年,推进县医院与西江、永乐、丹江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成县医院改扩建、传染病区及永乐卫生院县域医疗次中心等建设。县民族中医医院实体化运行,并纳入县医院一体化管理。城乡居民医保报销资金1.08亿元,医疗救助资金744万元。完成永乐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701人,兑现就业创业补贴2471万元。推进体育民生工程建设10个,新增一批州级非遗传承人和传承人群148人,获得州级优秀非遗传承场馆3家。投入686万元,实施三角田村、达勒村等15个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设。
十一、乡村振兴
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⑧要求,夯实监测帮扶,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509户1984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18亿元,精准实施“六个一”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金融助力产业发展,推出“乡村振兴贷”等信贷贴息贷产品,累计发放信贷2.3亿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652.4元,增长10.8%。佛山市顺德区援助财政帮扶资金558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4个;协调阿里巴巴、三峡集团等企业帮扶资金3145万元,建成数据标注中心就业基地、“羊排钉”社区管理系统、南猛精品民宿等。抓好20个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和10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完成传统村落消防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40个,新改建农村户厕1000户。雷山一体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经验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交流。
十二、生态文明
成功与凯里市建立里禾水库、嘎醉河水库横向流域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出台生态信用积分管理机制。创建全国首例“司法碳汇村民入股企业”发展模式,认购“碳汇”⑫200万元,打造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坚决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绿盾”图斑整改销号。落实好河长巡河、林长巡林制度,全州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落地乌东村。实施雷公山区域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面积2000亩,完成国储林林地流转收储1万余亩,完成营造林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3.98万亩、林下养鸡出栏21.7万羽、林下养蜂1.61万箱。兑现生态护林员等补助4221万元。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十三、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
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供销系统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组建雷农投资,改组亚疆建筑等县属国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1970户。获省级认定创新型、专精特新⑩中小企业6家,成功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面打造“一窗通办‘2+2’模式”⑪升级版,推进乡镇“一窗通办”改革,政务服务时限压缩率为77.42%。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全县绿色贷款余额9.33亿元,同比增长23%。深化“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落实惠企纾困等政策,减税降费9959万元。常态化开展企业网格化走访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9个,到位资金3.87亿元。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获得全省“优秀改革试点”表彰。
十四、雷山苗族文化与节日
雷山县的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雷山县苗族有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苗族叙事史诗)、游方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苗年)节(雷山县苗族节日繁多,其中一年一度的“苗年节”和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最为隆重。“苗年节”和“鼓藏节”主要是祭蝴蝶妈妈<羲和氏>祭姜央祖先,“苗年节”属小祭,十月岁首过头年,十一月过大年,十二月过末年。十二周年<一木星年>“鼓藏节”属大祭,以单数为吉数举行活动。“苗年节”一般活动三至九天,“鼓藏节”活动十三天或十五天);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有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走进雷山,你能见到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将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民族文化
※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丹寨县和雷山县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比如丹寨县片区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陇、乌湾、孔庆等苗寨,和雷山县片区的独南、乌的、桥港、新桥、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显、略果、岩寨、桃江、干脑、南脑、等苗寨。
※古瓢舞:古瓢舞是以瓢琴为伴奏的一种舞蹈,在雷山达地乡也蒙、背略、达勒等地苗寨逢年过节都跳这种舞蹈。古瓢舞多为男性在前边拉古瓢琴,姑娘们踩着琴声,双手呈抱圆形摆动并扭腰、摇胯、步伐轻盈、身上佩戴的银饰随着身姿的摆动而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别有情趣.古瓢舞与芦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转一圈循环有序,所以,可同时拉古瓢琴、吹芦笙在同一芦笙场上翩翩起舞,缓缓趋步向前,舞姿优美,发人生情。 简单而纯朴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远的历史生活,其文化底蕴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的深厚信息。
※铜鼓舞:铜鼓舞是敲击铜鼓时踩着鼓点节奏跳的舞,击鼓的方法是:把铜鼓置于宽敞的鼓柱中央,用绳将鼓侧的两支耳朵系好悬挂于鼓柱挑手上吊起来,然后鼓手右手持鼓糙击鼓面,左手持小木棒击鼓胭部,可发出两种音响,有的还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称回音桶),桶口对鼓胭同时,一人击,一人来回地“接调”、“送调”,使鼓音雄浑远远传扬。铜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点不同,其舞姿也各异。“铜鼓舞传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 11 种鼓点舞步,新桥村和郎德上寨各有异彩,舞姿经长久积累和创新改进,形成集鼓、跳、声音、歌于一体,独具热烈奔放,古朴、庄重、豁达的特点。 跳铜鼓舞和跳芦笙舞有的同时进行,舞者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脸眉施以淡妆,佩戴的银首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低沉浑厚的铜鼓敲击声和清脆悦耳的芦笙吹奏声中,步履轻盈,缓急有序,婀娜多姿。
※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较常见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芦笙,用同一曲调吹奏,并由芦笙头或芦笙手吹笙领舞,然后是穿盛装的姑娘、中年妇女、年迈老妪围圈牵手跟着跳,随着芦笙的曲调,操着统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动。较其它的苗族地区来说,雷山芦笙舞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传统习俗,女芦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节日不吹芦笙的禁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早在 50 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杨炳芳把雷山芦笙曲吹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晚会上。
●风景名胜
※郎德上寨: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 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 7 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公山森林公园:雷公山,苗岭之巅,为贵州苗岭山脉东段总称,主峰海拔 2178.8 米,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0 公里。雷公山,史称“牛皮大箐”,苗语称“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群峰起伏,由冷塘山、乌东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猫鼻岭、九洞山等 11 座海拔1800 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 71 万亩。雷公山是母亲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 9 摄氏度。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 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 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 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1982 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 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 5 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 年 11 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2010年,西江景区荣获“多彩贵州十大品牌”“多彩贵州百强品牌”“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等殊荣;2011年西江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2年,西江景区荣获“中国十大最美村落”“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称号;2014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寨”;2015年,西江苗寨景区被评为世界十大乡村旅游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