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招商局
西安市灞桥区长乐东路69号市民中心二楼

走进灞桥区

灞桥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长安东出通衢。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区域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9万(自管区常住人口59.9万),辖9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自2016年7月移交西安国际港务区托管),75个社区,76个行政村。 生态环境优美 区域山水林田湖齐俱,浐灞渭三河穿流汇聚,形成绵延60公里、占地20000余亩的天然水面和生态湿地,陕西最美城中湿地公园——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消暑主要目的地;白鹿原四季有果、三季有花,洪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既有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成为西安城市后花园,最美环山路成为新的打卡地,是西安市生态环境最好、最宜居的主城区。 人文底蕴深厚 6000年前,半坡先民在此繁衍栖息,人类文明新纪元拉开序幕。西汉时期,汉文帝在此修筑帝陵,“亲尝汤药”“顶妻背母”将中华传统孝文化弘扬天下。隋唐年间,“灞柳风雪”在此演绎情怀,成就“关中八景”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纺织城在此落成,见证共和国轻纺工业兴衰起落;上世纪末,陈忠实在此著成《白鹿原》雄奇史诗,扛鼎当代文坛;如今,汉文帝霸陵神秘面纱在此揭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旅游景点、文物遗存超350处,白鹿仓风情民俗、游人如织,文化牌正在焕发品质灞桥新的精气神。 自然资源丰富 水脉丰而地钟灵,山原美而人毓秀。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川塬山坡滩皆有,白鹿原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10余万亩标准化樱桃葡萄既为林为景,又得果中珍馐,可采摘品尝、可赏玩赋赞。“灞桥樱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华名果”称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灞桥葡萄”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著名农产品品牌称号。 交通发达便捷 作为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地处关中平原城市群陇海发展轴、福银发展带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东部主战场和“东大门”。高速多点接入,城轨无缝对接,铁运(高铁)四通八达,集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公交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西安东站加快建设,“五线汇聚”的高效地铁网络即将成形,“两小时交通圈”覆盖毗邻各省省会及大中城市,“一日交通圈”辐射全国各地。 内生动力强劲 区域面积为西安城六区之最,与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优势互补,是引领城东经济发展的“总平台”和“核心区”。有航天四院、陕西纺研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和10余所民办高等院校,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博导40余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首批1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的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占地1300余亩的航天动力产业园顺利开工,西安“三中心”拔地而起,中欧班列“长安号”开往世界各地,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总量持续跃升。 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超预期因素和内外部挑战,灞桥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三件大事”,扎实推进“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3.18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6.86亿元,增长5%;培育科技型企业104家,工业投资增长16%,工业占比GDP达28.9%;引进内资18.8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35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114元和2230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全省第一。 2023年,灞桥区将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全省“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按照区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突出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深入实施“一二三四五”战略,倾力打造“两园两带五片区”,重点“聚焦九大领域,实施九个行动”,即聚焦项目建设,实施提速扩量行动,为打造西安东部新的“增长极”加力,为高质量发展增能;聚焦产业强区,实施转型升级行动,依托“两园两带五片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招商引资,实施赋能增效行动,打造投资洼地、发展高地;聚焦改革创新,实施优化升级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发展蝶变;聚焦三生融合,实施绿色转型行动,用好“山水相依、主城独具”的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聚焦文化引领,实施品牌提质行动,讲好灞桥故事,焕发品质灞桥精气神;聚焦城乡品质,实施能级提升行动,打开西安东大门,推动最美城区再升级;聚焦民生改善,实施福祉倍增行动,统筹就业增收和教卫社保,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和谐稳定,实施风险攻坚行动,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造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灞桥实践,加快推进“品质灞桥·最美城区”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