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招商局
凉州区东大街120号区政府统办楼507室

走进凉州区

一、基本情况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撤销县级武威市设立凉州区。全区总面积4907.96平方公里,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共有442个行政村、44个社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6个民族,耕地面积148.35万亩,常住人口88.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52万人、乡村人口39.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05%。 二、主要特点 文化底蕴深厚。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馆藏文物5万多件,是全省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区位条件优越。凉州区东接阿拉善盟、西邻肃南、南连天祝和古浪、北靠永昌和民勤,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兰新铁路、G30线、金武高速等重要公铁通道在此交汇,G569、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正在加快建设。 气候特征明显。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山区、川区、沙区面积各占约三分之一,境内有西营、海藏、金塔、杂木、黄羊、沙沟、红水河、马蹄河8条较大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8.9亿立方米,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高、人均水量最少、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区内光热资源丰富,属太阳能资源I类区,建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95.7万千瓦。 产业发展强劲。凉州区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肉羊产业强县、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初具规模,设施蔬菜、食用菌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生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规上工业企业112户,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光伏发电、清洁能源等协调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建成投运。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外向型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三、经济指标 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03.5亿元、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8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增长3.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7.5亿元、增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35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2元、增长6.7%。 2023年一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8.77亿元、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8亿元、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亿元、增长7.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61亿元、增长102.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7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1元、增长6.6%。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