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东邻乐陵市,南连陵城区,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宁津县地处京、津、石、济、大城市圈中心地带,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距北京市300公里、距天津市200公里,南距济南市110公里,西距石家庄市240公里,东距青岛市400公里。区划面积833平方公里,辖9镇1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48万,是“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中国桌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和“中华蟋蟀第一县”。 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宁津县战国建县,至今已有2271年的历史。县内出土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汉代墓葬陶楼,有始建于唐代的李满碧霞祠和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长官清真寺,有600多年历史的奇异之树——杨抱槐,有闻名全国的“三大传统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杂技艺术、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家具文化、文学书画、剪纸艺术等异彩纷呈,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宁津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宁津县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宁津书画创作繁荣,全县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就有5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山花剪纸先后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官方指定礼品;在历史上,宁津还曾涌现出一大批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现代作家郭澄清及其代表作《大刀记》。宁津剪纸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花剪纸先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官方指定礼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现代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是家喻户晓的抗日名著,2014年与山东卫视等单位联合拍摄了57集电视连续剧《大刀记》,2015年1月17日正式开播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杂技文化。宁津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保店镇黄家镇是中国北方杂技艺术的发源地。2008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5年,宁津杂技被山东省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津杂技起源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和民国,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而闻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仍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2013年7月,在“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德百杯●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中,《草帽》节目荣获一等奖;2014年8月,舞台杂技《力量》荣获“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杂技类艺术作品奖三等奖”2014年9月,在第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八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中,《蹬人》节目荣获二等奖。 蟋蟀文化。宁津蟋蟀文化源远流长,宁津是第一个出版蟋蟀志的县;第一个蟋蟀罐生产基地县;2009年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2011年,宁津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宁津蟋蟀以体健力足、牙齿尖利、剽悍好斗而闻名全国,宁津蟋蟀罐也因其制造工艺古老、文化气息浓厚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自1987年以来,县政府及蟋蟀产地所属乡镇,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20余万元,用于保护蟋蟀资源,提升宁津蟋蟀产地知名度。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宁津县蟋蟀文博馆,收藏蟋蟀罐240多个,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成为世界“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每年的八九月份,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徐州等地的众多蟋蟀爱好者都会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蟋蟀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额能达到300万元以上,年交易额3亿元左右。 美食文化。 “三大传统名吃”(保店驴肉、长官包子、大柳面)享誉全国,其制作工艺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列《山东美食名吃名录大全》。五款“山东名小吃”(又一村清真全羊宴、张记全猪宴、沈氏扒鸡、杠子火烧、高记窝头)又成后起之秀;保店驴肉、沈氏食品和王家园子清真食品酿造荣获“山东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