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简称“溪”,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秦巴山区,与陕西省的平利、镇坪、旬阳和重庆市的巫溪县、湖北省的竹山县相邻,是连接华中地区、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是中国自然国心所在地。竹溪古有贡茶、贡米、贡木三大“贡品”,今有中国生漆之乡、中国黄连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蒸盆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五大“国字号”品牌。
竹溪因县治所在地有竹溪河经过,遂名竹溪县。辖境东西宽51千米,南北长104千米,总面积3310.52平方千米。竹溪西与陕西省平利县、镇坪县相邻,边界线长120.2千米;南与重庆市巫溪县相连,边界线长63.3千米。东、北与湖北省竹山县相接。县城自西去30千米,至与陕西省平利县为界的关垭;西北去45千米,至与陕西省旬阳县为界的十八盘;西南去180千米,至与渝、陕、鄂为界的界岭、鸡心岭;东南去280千米,至与重庆市巫溪县为界的葱坪;东去30千米,至与竹山县为界的田垭;东南去65千米,至与竹山县为界的烂泥湾;北、东北去30千米,至与竹山县为界的店坪、独山。县城距十堰市政府所在地十堰市232千米,距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武汉市779千米。全县辖15个乡镇,10个国有农林场,310个村,总人口38万。
竹溪生态良好,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功能示范区、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97条,河流地表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竹溪水源优质,山泉水具有“高锶、富硒、弱碱、软水”等特征,是世界稀有的“上善之水”,是全球著名品牌挪威voss矿泉水在中国的唯一生产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82.6%,植被覆盖率87.3%,境内森林群落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动植物种类众多,被著名植物学家吴钲镒教授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森林植物204科1043属3310种,林木植被既有大巴山脉成分,又有秦峰山脉成分,也有华中区系成分,并有珙桐、红豆杉、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等27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和大鲵、棕熊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竹溪资源富集,县域内矿藏资源丰富,全县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5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煤、石煤)、非金属矿产8种(重晶石、水泥用灰岩、萤石、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板岩、饰面用大理岩、砖瓦用页岩及水泥配料用页岩)、金属矿产有磁铁矿(伴生钛矿或钛铁矿)、钒矿(伴生钼矿)4种,水气矿产1种(矿泉水)。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饰面用板岩(瓦板岩)、矿泉水为竹溪县优势矿产。
竹溪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 按照“一主引领(建设鄂渝陕省际商贸、文化、交通、旅游区域中心城市)、两翼联动(推动百里果廊、百里景廊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三区协同(北部全面发展聚集区、中部生态产品供给区、 南部绿色资源保护区)”区域发展布局,确立建设“一区两地两县”总体目标(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知名康养旅居地、国家公园县、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培植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饮用包装水、电子信息、卫浴建材、轻工纺织、文旅康养、新业态等“8大绿色产业板块”,努力实现“5个百”目标(建设百万亩农特产业基地,打造百亿医药化工、百亿农产品加工、百亿先进制造产业、百亿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建成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2023年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 30.33 亿元,增长 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8.25 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2年26.6:25.8:47.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238元(现价),同比增长5.26%。
竹溪建县于明成化年间,历史起步虽晚,但地域历史文化深厚。境内曾出现过先秦大国古庸国、战国时期的朝秦暮楚诞生于此、三国边境于竹溪县境吻合、明清之时的移民文化、寨堡文化、宗祠文化,以及和武当山道教相互关联的偏头山道教文化。竹溪人文厚重,有国家级非遗“山二黄”地方剧种,有距今2700余年的关垭楚长城,有独具特色的向坝原生态民歌,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20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