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貌 【位置面积】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地处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其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县、腾冲市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除梁河县外均属边境县(市),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组与缅甸掸邦、克钦邦相连,边境线长503.8千米,占云南省全部边境线4060千米的12.4%,占中缅国境线的22.8%。东西最大横距12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0千米,总面积11172平方千米。州府驻地芒市陆距省会昆明649千米,空距427千米。全州拥有5个国家级口岸,其中瑞丽、畹町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芒市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章凤、盈江为国家二类陆路口岸;有中缅两国政府协定通道4对(瑞丽—木姐、畹町—九谷、章凤—雷基、弄岛—南坎);有12条公路直接与缅甸相通,是我国连接“两亚”(南亚、东南亚)和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经济、政治、友谊、合作平台、对缅经贸合作的核心区,口岸综合流量大,口岸指标综合排名长期排全国、全省沿边陆路口岸前列,经德宏的对缅贸易连续多年占滇缅贸易的三分之二左右,占中缅贸易的四分之一左右。 【地形地貌】 德宏州属中低山山地为主的低纬山原地貌,境内散布着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28个,其中盈江、陇川、瑞丽、芒市、遮放5个坝子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坝区是德宏州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地,也是城镇、乡村和人口的重要分布地。德宏州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东北高而峻峭,西南低而宽缓,山脉、河流、坝子走向一致。境内最高点在盈江县北部的大娘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在盈江县西部的羯羊河谷,海拔210米;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之间。由于海拔的特殊性、山体的阻隔、河流的切割,在全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小区农业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德宏州地处低纬高原,太阳照射时间长,是全国的光照高值区之一。热量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南亚热带气候。历年年平均气温18.6—21.0℃,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3—14.0℃,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3.2—25.0℃。德宏属云南省多雨区,历年年平均降雨量1366.1—1606.6毫米(近30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7—89%,其中7月是全年降雨高峰月。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较少,仅占年降雨量的11—13%,冬春旱较突出。综合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不分明,春温高,夏季长,秋雨多,冬季短,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优越的气候资源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德宏州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按照三级分类划分,全州农用地面积104.8157万公顷,占调查总面积的93.82%;建设用地面积4.82万公顷,占调查总面积的4.31%;未利用地面积2.0829万公顷,占调查总面积的1.86%。2022年末,全州有林业用地面积1195.4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66%,森林面积1130.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45%。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面积381.46万亩、生态公益林361.37万亩,草地面积15.4万亩。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德宏州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3月20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51650.5公顷,是唯一分布在中国境内伊洛瓦底江流域热带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典型和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分布有中国面积最大的、具有极强代表性的以阿萨姆娑罗双、东京龙脑香为代表的龙脑香热带雨林自然生态系统。早在1992年就被原国家林业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最具保护价值的40处A级保护区之一。拥有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6.72万公顷。 水资源 德宏州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江河密布,河流众多,主要有“三江四河”,“三江”即怒江、大盈江、瑞丽江(龙江);“四河”即芒市大河、南宛河、户撒河、萝卜坝河。大盈江、瑞丽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四河”皆为其支流。德宏州属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产水量136.4亿立方米,全州拥有水资源总量141.9亿立方米(排全省第7位),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全州河道外供水量7.3251亿立方米,全州用水消耗量4.359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5.4%(全省7.1%,全国18.4%)。截至年底,全州运行水库109座。 野生动植物资源 德宏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中国唯一分布有5种犀鸟的地方,是菲氏叶猴全国最大种群的栖息地,是河燕鸥在中国最后的家园,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是全国西南桦、石斛和竹种资源收集保存最多的地区,被誉为“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活着的鸟类物种博物馆”。调查记录全州有高等植物339科1911属6053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东京龙脑香(云南龙脑香)、纤细龙脑香(盈江龙脑香)、云南娑罗双、滇藏榄、云南蓝果树、萼翅藤、桫椤、鹿角蕨等15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8种);有优质用材树种1000余种、植物药材2000余种、食用野菜213种、野果46种;已知全国兰科植物约有190属,1500种,云南有1000种、德宏有326种(仅石斛属就有56种,占全国114种石斛的49%)。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已利用的有1248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7%、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64.5%,是中国药用植物宝库和多种道地药材原产地。普查有古树名木4836株,其中一级古树26株、名木12株。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5纲37目114科379属1004种,其中兽类118种,占全国兽类总数686种(来源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的17.2%;鸟类726种,占全国的49.55%;两爬类114种,占全国总数的15.25%;鱼类2种,占全国总数的1.05%。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豚尾猴、云豹、蜂猴、灰孔雀雉、圆鼻巨蜥、黑熊、猕猴、水鹿、小熊猫、花冠皱盔犀鸟等23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87种)。2022年首次拍摄到马来穿山甲野外活体影像,确证中国有马来穿山甲的自然分布。德宏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95%,并在州林草局政务信息网上对外公布《德宏州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矿产资源 德宏州发现各类矿产30多种,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20多种,开发利用的矿产10多种,矿床(点)400个,按照矿床规模划分,大型1个、中型13个、小型386个。探明铅金属量126.6万吨,锌金属量98.1万吨,镍金属量3.2万吨,钨金属量1.29万吨,锡金属量3.1万吨,金金属量18969千克,银金属量706吨,锰矿石量256.1万吨,轻稀土氧化物1.25万吨,硅石矿石量3980万吨,冶金用石英岩2115万吨,硫矿石量1.1万吨,水泥用灰岩1.4亿吨,饰面用大理岩11.9万立方米,花岗岩4670.8万立方米,片麻岩3710.8万立方米。2022年,全州设置采矿权132宗66.48平方公里、探矿权61宗839.38平方公里。 旅游资源 德宏州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发展旅游提供基础条件。拥有瑞丽市、芒市两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20个。县(市)主要景区分布:芒市的勐巴娜西珍奇园、仙佛洞景区、孔雀谷森林公园、傣族古镇、勐焕银塔、咖啡小镇、回贤古寨、树包塔奇观、黑河老坡等,瑞丽市的莫里热带雨林、银井一寨两国、畹町边关文化园、独树成林、瑞丽淘宝谷、畹町森林公园、畹町桥、姐勒金塔、大等喊、姐告口岸、中缅街等;陇川县的森林公园、龙安边境土砖文化风景区、勐约泊心湾、云南景颇园、景罕玉兔塔、邦角景颇山官衙门、皇阁寺等;盈江县的大盈江湿地公园、允燕山、龙门古寨、凯邦亚湖、榕树王、马嘉里事件纪念碑、明代“八关九隘”、中国橡胶母树等;梁河县的南甸宣抚司署、李根源故居、龙窝温泉等。有多姿多彩的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阔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剪纸、景颇织锦、梁河葫芦丝等民间艺术文化。 名特产品 德宏地方名特产有芒市的小粒咖啡、遮放贡米、澳洲坚果、石斛、茶花鸡、生态茶叶等;瑞丽的红木、树化玉、柠檬、密柚、樱桃、滇青茶、豪甩(饵丝)、肉牛等;陇川的户撒刀、蚕桑、橘子、枇杷、大芋、猕猴桃、竹笋、稻田鱼、布依蜡染等;盈江的坚果、香软米、紫糯米、大白茶、古树茶、草果、胡椒、油茶、甘蔗、蜂蜜、铁核桃油等;梁河的回龙茶、滇皂荚、魔芋精粉、山茶油、豆鼓饼、小花鱼、克地佬酒、碗豆粉、燕子石等。全州境内还有本地水牛、牛肉干巴、野生菌、芒果、菠萝、菠萝蜜、羊奶果、果脯、泡鲁达、白砂糖、红糖,傣族筒帕、剪纸、傣锦、竹蔑制品、金银饰品、撒撇、撒大鲁、酸笋炒牛肉、小锅米酒、泼水粑粑、火烧猪,景颇族绿叶宴、水酒、鬼鸡、舂菜、竹筒饭、小耳朵猪、织锦、银泡,阿昌族过手米线、银配饰,傈僳族刺绣、竹米,德昂族酸茶、水鼓、工艺品等。 建置区划 【历史沿革】 考古学证明,远在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德宏这片区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州内怒江流域、龙川江——瑞丽江流域、大盈江流域都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所出器物多为石斧、石锛,亦有刮削器、研磨器、砾石、网坠、箭簇等器物,出土陶片数量众多,多为夹砂黑陶、红陶、灰陶。 德宏是“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蜀身毒道”,进而探寻到“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德宏和缅北部分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德宏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划益州郡西部六县建立永昌郡,德宏为永昌郡辖地,哀牢县即在今盈江县境内。北魏太和三年(479年),改哀牢县为西城县。唐南诏时,德宏属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宋大理国属永昌、腾冲二府金齿部地。元代置茫施(芒市)、镇西(盈江)、平缅(陇川)、麓川(瑞丽)四路及南甸(梁河)军民府,隶属金齿宣抚司六路军民总管府。明代设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宣抚司,盏达(原莲山)、遮放副宣抚司,芒市、勐卯(瑞丽)安抚司,隶属永昌府腾越州。清沿明制,乾隆年间增设腊撒、户撒两个长官司(今属陇川县户撒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设勐板土千总(今芒市芒牛坝一带)。南甸、干崖、陇川、盏达、勐卯、户撒、腊撒土司隶属腾越厅管辖;芒市、遮放土司和勐板土千总隶属龙陵厅管辖。1911年10月27日,盈江土司刀安仁、腾越人士张文光(均为同盟会员)领导“腾越起义”,推翻清政府在腾越边地的统治,宣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民国时期改府厅置道,设弹压委员;1917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设立政区,隶属腾越道。1927年废腾越道,隶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1932年改行政区为设治局,设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6个设治局(为准县级),属殖边督办。1940年废殖边督办,隶属腾龙边区行政监察专员公署。1942年5月,德宏地区被日军占领。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8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镇。 1950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芒市,5月15日德宏全境和平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相继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改设县,并设畹町镇(县级镇),均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85年1月改畹町镇为县级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改市。1996年10月潞西撤县改市。1999年2月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2010年7月潞西市更名芒市。 【民族】德宏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种少数民族为主的4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地,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3种少数民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 傣族 被誉为水的民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傣德和傣勒之分,主要分布在各县(市)坝区。历史悠久,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建立过强大的勐卯果占壁国和麓川政权。文化灿烂,有本民族文字,存有珍贵的《贝叶经》《嘿勐沽勐》《俄并与桑洛》等傣文典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傣历、傣剧、象脚鼓、葫芦丝、剪纸和孔雀舞等著称于世。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润、朵列和左底4个教派。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主食大米、喜饮酒,好酸辣,德宏傣味在滇菜中最惹人流连。男子有文身习俗,年长者尚保留嚼槟榔习俗。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唱出傣乡的风土人情。民族节日多与佛教活动有关,主要有泼水节、进洼、出洼、干朵、堆沙塔、烧白柴节等。尤以泼水节隆重,每年清明节后第7天举行,节庆3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14日。 景颇族 被称作大山之子,占全国同一民族人口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山区,先民属古代氐羌族群,起源于青藏高原南部,明末清初时迁入德宏,有景颇、载瓦、茶山、浪速、布拉等支系,使用拉丁拼音文字,普遍信仰原始宗教,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民间文学较为丰富,主要靠巫师口耳传承,如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等。十分好客,饮食最具特色的是绿叶宴。主要节日目瑙纵歌节1950年前是景颇族区域内较大的祭祀活动,一般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为便于组织节日活动,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为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参舞者多至上万人,颇为壮观,堪称集体舞蹈之最。 阿昌族 有“太阳之子”的称呼,占全国同一民族人口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梁河县、陇川县和芒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九保、曩宋、户撒3个阿昌族乡。阿昌族有昌撒和傣撒之别:昌撒主要聚居于梁河的九保、曩宋及芒市江东一带,多信鬼神;傣撒主要居住在陇川的户撒与腊撒,多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汉文和傣文。先民亦属氐羌族群,13世纪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口头文学丰富,对歌是男女青年所喜欢的文化活动。民族服饰精美,尤以妇女所戴的高达尺余的黑包头著名,为全国罕见。擅长水稻栽培,常以过手米线待客,制造刀剑技艺较高,所铸的户撒刀远近闻名。昌撒支系的传统节日是窝罗节,前身叫“蹬窝罗”,即跳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的祭祀舞蹈;傣撒支系富有佛教色彩的节日则是“阿露节”(亦称“赶会街”)。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统一为“阿露窝罗节”,成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期2日。 傈僳族 以歌为伴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盈江县西北的苏典一带,也散居于各县(市)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苏典傈僳族乡。先民属氐羌族群,清代始入德宏。有本民族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上刀山下火海为其民族精神的写照。主要节日是阔时节,意即新年歌舞节,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傈僳族阔时节。 德昂族 有“古老的茶农”之称。占全国同一民族人口的60%以上,分布在各县(市)山区,以芒市三台山居多。原称崩龙族,1985年改称德昂族,分为花德昂、黑德昂、红德昂3个支系,多使用汉文和傣文,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风俗多与傣族相似。擅长种茶,好饮茶喝酒,2022年,芒市“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节日是浇花节(泼水节)。 汉族及其他民族 汉族先民祖籍多为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区,并先居云南省内地,再渐入边区,习俗大致与内地相同,其他民族人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