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积】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东接阳山县、广宁县,南连德庆县,西接封开县和广西贺州市,北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西北隅通桂达湘的要道,也是国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粤而达港澳沿海的门户,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区(粤桂湘+港澳)的中心,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历史上,由于区位所定,怀集县曾是岭南、岭北的民族文化交往走廊,也曾是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对接点。怀集沿通过其境内的国道、省道,东达穗港澳,西越桂东而及大西南,南抵肇庆,北过连山而入两湖。怀集县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三高一铁”(二广、昆汕、怀阳三条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在县城交会贯通,是承接珠三角、辐射大西南、通向东盟经济区的桥头堡。二广高速公路怀集境内路段于2014年底全线通车,与广州、贺州、连州实现无缝对接;贵广高速铁路也于2014年底开通营运;昆汕高速公路省际最后一段路龙川至怀集段于2018年12月正式通车;2020年12月怀阳高速怀集至郁南段正式通车,贯通二广高速、昆汕高速。怀集县真正融入广州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是肇庆市“十二五”规划副中心城市、肇庆市重点发展县。 怀集县总面积3554.07平方千米。怀集县域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3°28'07″— 24°2330′30″、东经110°52′09″—112°30′49″,位于北回归线北侧。 【地质】 怀集县的大地构造,因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褶皱隆起而从海底上升为陆地,属粤西隆起带。自泥盆纪(距今3.3亿~4亿年)以来已露出海面成为古地块。古生代晚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期间(距今2亿~3亿年)曾经下陷,接受泥盆纪和石炭纪(距今2.85亿~3.3亿年)的沉积物。中生代印支运动以形成褶皱断裂带为主,怀集大断裂的方向受加里东构造控制。燕山运动(距今1.4亿~1.95亿年)在怀集县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今县城至连麦、中洲一线断层明显可见,形成北东—南西方向为主的断裂体系,并沿着印支运动所形成的褶皱隆起地区侵入大量的花岗岩。在本地的花岗岩侵入构造上,沉积有中生代红色岩系。此时,地望内大部分地区及周围还是一片汪洋。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距今0.25亿~0.7亿年)在怀集县不强烈,所起作用主要为断裂和挠曲,使谠山形成了断块山地,地壳再次上升。此后,怀集县地域再没有下沉运动。 县内出露的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县域总面积的69.5%,所保存的地层发育情况残缺不全。按时代划分,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寒武系,其上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侏罗系、白垩系上统及第四系。寒武系和白垩系上统分布最广,是主要地层,其次为第四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和侏罗系为零星出露,分布范围小。寒武系主要分布于连麦—怀城—永固一线以东地区,以石羊山—牛企岭和凤岗—阶洞—坳仔—永固一带出露最广,西部边缘的谠山—七星顶次之。白垩系在县内主要分布在三片地区,即中部的中洲—冷坑—梁村—幸福—怀城—罗龙,西南部的桥头镇以西的三宝顶—木柱岭一带,东部的滩头—阶洞—小竹一带,构成了北东向排列的怀城、三宝顶、小竹3个红岩盆地。 怀集县地层主要由细粒碎屑物质组成,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洽水、中洲、下帅、蓝钟和东部的凤岗、甘洒及南部的永固、诗洞等镇,约占全县面积的38%。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约占全县面积的30%。沉积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约占全县面积的20%。其中,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岗、梁村、岗坪、汶朗、怀城、连麦、中洲等镇(街道)也有部分覆盖;砂岩主要分布在坳仔、怀城、幸福、连麦和中洲等镇(街道),以及永固镇的富德、保良、永良等村。 【地貌】 怀集县处于粤西隆起带,地貌大致分为西部盆地区,中部、南部低丘区和高丘区,东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区三部分。地域总体为山地丘陵地貌,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浆侵入县内北部、东部及南部,使地盘隆起,形成北部高、南部低,自西北至北向东南倾斜的山地,后又经河水长期侵蚀,在中部、南部形成了丘陵。县内山地地势起伏大,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座,其中北部53座。洽水镇与阳山县交界的大稠顶山海拔1626米,为全县乃至肇庆市最高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头岳、二岳和三岳连丛并峙。地处中部低丘的县城海拔为52.4~54.1米,县城南部最高的塔山海拔仅253米,比东北部洽水镇石莹村的水田还低200多米。 全县有盆地面积71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各镇(乡、街道)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其中西部盆地最大,约400平方千米,怀城盆地、中洲盆地次之。西部盆地为中生代凹陷的红岩盆地,一般由平原、阶地、台地组成,地面坡度一般为5~20度,且普遍有1~2米高的残丘。梁村镇一带为冲积和河谷盆地,大岗镇以残积为主,马宁、冷坑两镇由冲积、残积和洪积而成。盆地多开垦为耕地,西部盆地是怀集县的主要产粮区。 全县有丘陵面积135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8%。除下帅乡、新岗林场外,其他各镇均有丘陵,海拔一般为80~400米。桥头镇的丘陵多属岩溶地貌,为中泥盆纪的石灰岩受侵蚀和溶蚀而成,形成连绵数千米的石山峰林,沿北东构造线分布。桥头镇岩溶石山海拔一般为200~400米,且有不少溶洞,洞内景观别致,尤以穿洞燕岩为著。 全县有山地面积1500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分布在各镇(乡、街道),主要在县境内东北部和西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运动造成,低山为红色岩系组成,中山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713平方千米。 县境内,除西部有较大的梁村盆地(属山区小平原)和中部有岗丘、平原相杂的较开阔平地外,其他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上有许多林木和各种野生动物,地下有多种储量较大的矿藏。 【气候】 怀集县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宜人。1979—2000年平均气温为21.1℃,县内雨量充沛,但年际和月际变化较大,区域分布也不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年平均雨量约1782毫米,是肇庆市区域雨量最多的县。暴雨(降水量等于或超过50毫米)主要出现在4—6月的前汛期,占暴雨日数的70%。如受台风低压等特殊天气系统影响,在冬季也有强降水出现。累年实测年总日照时数为1319.4~1951.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0.2小时。在月平均日照时数方面,2月的46.3小时为最少,9月的213.3小时为最多。累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3.9℃,地温累年极端最高为67.8℃,最低为-6.1℃。累年平均霜日为9.1天,累年平均无霜期为310天。实测累年平均地面气压为1006.9百帕。怀集县远离海边且是山区,即便受台风影响也没有大风天气,但受强雷雨或飑线影响时会有局地阵性大风出现。大风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累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范围为77%~83%。县内空气湿润,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林区湿度最大,南部中部次之,西部略小。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9.7天,雷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4—8月,3月和9月次之,11月至次年1月也有出现。强雷暴出现时,常有雷电灾害和降雨。 2021年主要气候特点是:怀集县气温偏高,日照略偏多,降水量偏少,年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年降水量历史排名第二低,“龙舟水”偏少,温高雨少致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初台偏晚,台风影响程度总体偏轻;年初、年末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大。年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偏高0.9℃;年高温日数(最高温度≥35℃的日数)65天,较常年偏多36.3天;年日照时数1836.9小时,较历年平均值略偏多;年降水量1146.9毫米,较常年偏少3成多;对怀集县有影响的台风有6个,影响总体偏轻,其中2117号台风“狮子山”对怀集县影响较大。全年共出现降雨日数135天,暴雨日数2天,8级以上大风9天,大雾31天,霜冻5天,结冰2天,霰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