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投资促进中心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新建西街与树理东路交叉口东60米

走进沁水县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北纬35°23'48''~36°04'03'', 东经111°56'02''~112°47'20''。 【地形地貌】  沁水地处燕山运动沁水斜向地带,作为内引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形成沁水县地势东南低而西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步增高的地貌景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在多山条件下,地貌成因并不一致,全县地貌可分为中山区、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其比例为4:5:1。中山区主要分布于中村、十里、龙港、柿庄四个乡镇和岳神山、老马岭、中山岭一线。全县较大的十山(历山、宇峻山、柏尘山、岳神山、仙翁山、牛头山、白云山、荒山、大尘山、鹿台山),十岭(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夜明珠岭、秋峪岭、关门岭、夫妻岭、山中岭、香山岭、佛庙岭)均在此区,多为林地或林间草地,植被条件较好,多为沁水境内各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0%。低山丘陵区,分布于龙港、土沃、张村、胡底、郑村、嘉峰、端氏、固县、郑庄等乡镇,占全县总面积的50%,为沁水主要粮油产地和牧坡草场。河谷平川区,主要分布于沁河、县河流域两岸的山谷之间,占全县总面积的10%,土壤多为冲积土,土地肥沃,灌排条件好,是本县粮棉油料作物高产区。 【历史沿革】  沁水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考古发现的下川遗址证明距今2.3万年至1.6万年前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代,属帝都畿内,至今还有“尧王择婿”“舜耕历山”的美丽传说。夏商两代均属冀州。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封文王十六子于原,是为原国,在今沁水县城西北。春秋属晋,战国属韩。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屯兵于此。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食邑,在今沁水县城东22千米的郑庄镇西城村,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赵肃侯元年(前349),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境属赵国。秦属上党郡。高祖元年(前203),设端氏县,属河东郡。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苏封代共王之子刘忠于端氏,改为端氏侯国。三国曹魏端氏始隶平阳郡。西晋先隶平阳郡,后属安平郡。北魏时,端氏县曾一度废置,复置后隶安平郡,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泰宁郡。北齐时改为永宁县,端氏、永宁均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至今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迁至今县城。二县隶长平郡。唐、五代、宋,二县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晋宁路。明代隶冀宁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初年废泽州府,改属冀宁道。民国23年(1934),废冀宁道,直属山西省政府。抗日战争初期,沁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1941年至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在沁水境内设立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7月,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3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县并入沁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水县长期隶属于山西省晋东南行政公署,1985年,划归晋城市管辖。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
政府项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