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招商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杭盖路773号

走进锡林浩特市

这里是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它是北疆草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中国马都核心区,草原特色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享誉中外,更因传承草原文明古韵而独具魅力,它就是令人神往的“草原明珠”锡林浩特。2014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锡林浩特市,首次明确提出“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城市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正北方,是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实施城市建设更新工程,完成投资21.8亿元、增长34%。实施平房区环境改善574套,改造老旧小区84个,受益群众超1.5万人。升级改造城市道路25公里,贯通断头路3条。提档升级4个城市公园,新建3个微型公共绿地和3个特色“口袋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超40%,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2%,辖3个苏木、1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6个国有农牧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87万人,是一个居住着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区文明城市、全区创业型城市、全区首届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中国马都”荣誉称号,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人文历史悠久】锡林浩特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辽金元明清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中心。康熙6年(1667年)正式建立阿巴哈纳尔左翼旗,1743年建立贝子庙,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锡林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曾是北方民族色彩斑斓的历史舞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朴醇厚的民俗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   【地理条件独特】位于北纬43°02′—44°52′,东经115°18′-117°06′,处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缓的波状平原,平均海拔高度988.5米,地质结构稳定,极少发生地质灾害。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309毫米,无霜期144天,年平均温度0-3℃,天气较为凉爽。动植物资源多样,草原类型齐全,地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具备得天独厚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条件。   【发展势头强劲】锡林浩特市是西部百强县之一,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工业增加值增长7.7%,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超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8.7%,总量、增量均居全盟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总量继续稳居全盟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增长3%,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   【区位优势凸显】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距北京、呼和浩特、沈阳直线距离分别为460公里、470公里、620公里,能有效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与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距离分别为340公里、338公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具备加强与蒙古国经贸、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础,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交通便捷】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公路总里程1555公里,国道207、303和省道101贯穿境内,锡张高速、丹锡高速建成通车,国道303锡林浩特至别力古台段建成通车,辐射北通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一级陆路口岸,东连东北三省、西接呼包鄂地区、南达京津唐的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已经形成。铁路总里程376公里,已建成锡桑、锡多、锡乌、锡二、胜利东二号专用线、胜利西一、二号专用线等7条铁路,锡林浩特至呼包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有序推进,锡林浩特至太子城快速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天桥至虎什哈铁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着力构建与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形成快速通达的交通体系。锡林郭勒盟进京货运新通道虎丰一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首列货物列车于1月11日顺利首发,新路径可与京津冀、河南、山东大部分地区办理货物直通运输。航空快速发展,锡林浩特市4C级机场已开通飞往北京、呼和浩特、包头、通辽、重庆等地多条航线,正在积极规划开通锡林浩特至乌兰巴托国际航线。   【自然资源富集】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草原类型完整,有序推进沙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3万亩、草原围栏封育20万米、退化打草场修复治理1.5万亩;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强化灾害应急防治能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野生种子植物1248种,常见植物671种。锡林郭勒羊肉以其鲜嫩的肉质扬名海内外,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全力实施“减羊增牛”战略,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5万亩。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完成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减羊增牛”战略有序实施,引进良种肉牛420头,新增肉牛核心群2群,牧业年度牛存栏13.42万头、羊存栏108.44万只,牛羊存栏比优化至1:8。出台草饲羊产业扶持政策,大庄园纳入草原羊追溯工程。新建谷饲羊基地2处、饲养规模超26万只。全年加工生态肉羊158.8万只,本地羊源就地加工量同比增长31%,精深加工率达70%以上。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构建乌珠穆沁羊联合育种体系,新建黄牛冷配站点37处、完成冷配3.1万头,黄牛良改比重、繁成率分别提高到97%和85%;推进优质牧草培育扩繁,300亩羊草种田、3000亩羊草扩繁基地建设全面完成。   矿产资源富集,主要有石油、煤炭、锗、钼、铬等30余种。煤炭探明储量337亿吨,其中胜利煤田是全国煤层最厚、储量最大的褐煤煤田,已列入国家大型煤电基地。褐煤腐植酸含量达39%左右,有机质含量平均85%左右。石油探明储量2亿吨。锗探明储量3458吨,占全国储量的68%,占世界储量的38%。铬探明储量135.4万吨。钼探明金属量17.5万吨。锡探明金属量1.08万吨。铜探明金属量0.65万吨。萤石储量91.78万吨。   清洁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均属国家一类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有效风能利用小时数达到2800小时左右;太阳能总蕴藏量达2.5亿千瓦,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达到15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具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能够打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工业加速转型】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经济总量预计突破340亿元、增长25%,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0.2%和62.4%。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发放助保金贷款超亿元,伊鑫牧业、神华电厂实现提限纳统。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获批新能源项目117.6万千瓦,蒙能5.97兆瓦光储电站并网发电,泰富100万千瓦风电、智跃20兆瓦分散式风电等重大支撑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总量进一步提升,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2.4%。远景风储一体化高端总装基地、联动天翼储能电池组装、泰富共享储能站、天顺塔筒等“补链”项目有序推进。中材叶片完成升级改造,获批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明阳电气、海装风电获自治区绿色工厂认证。斩获全盟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半数以上订单,加工量超1400台套,基本实现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大部件本地化生产。泰富、京能总部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国网内蒙古超特高压公司整体迁锡,全盟新能源运维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巩固传统能源产业,大唐东二矿复工复产取得实质性进展,5家能源企业完成年度节能技改。煤炭产量达4700万吨,电力、石油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4%和41.4%。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兴建、家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废弃采坑生态治理项目基本完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力促进开发区扩容提质,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破题起步,区域评估进入收尾,蒸汽管网投入使用,雨污配套、输电线路迁改、绿化亮化美化、园区道路升级等工程稳步推进。成功盘活2家沉寂10年以上“僵尸企业”和1家停产企业,预计园区规上企业产值、税收分别突破200亿元、10亿元,增长率均超30%,亩均产值达140万元、是全区平均水平2倍。

招商人员

园区信息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