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崇州,古称蜀州,可考文明史达4300余年,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国的腹心,素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美誉。幅员面积1089平方公里,全市辖6个街道、9个镇,94个行政村,78个社区,呈“四山一水五分田”格局。常住人口75万。
历史文化。崇州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江源女子”朱利辅助杜宇建国称帝,教民务农,既是古蜀帝妻第一人,又是崇州人有史可溯的先祖。崇州是中国地方志的发祥地,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为中外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是中国地方志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崇州是诗人唐求的故乡,在唐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杜甫、高适、裴迪、赵抃、陆游等,都曾写下不少歌咏崇州山水的诗篇,流传至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自然资源。绘制完成乡村价值地图,包含10个精品林盘与天府国际慢城、竹艺村、街子古镇、元通古镇4个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有珙桐、紫檀、水杉、红豆树和罗汉松。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岩驴、扭角羚、大熊猫、小熊猫和大鲵。名贵珍禽有相思鸟、百灵鸟、野雉、鹦鹉、贝母鸡等。崇州市于1993年成立鞍子河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
科学技术。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2所,其中驻崇高校3所。与四川大学等22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6个、产学研联合试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创新创业载体7个。创设“蓉漂 未来派”平台,实施“人才110智力集聚计划”,组建技能人才开发联盟,引进专家人才12名,孵化本土人才477名,带动技能人才增长11.7%。
交通设施。全市公路总里程2460.5千米,公路网密度达226千米/百平方千米,基本建成崇州中心城区到成都中心城区、到周边区(市)县、到各镇街的三个“半小时交通圈”。明湖公交首末站、崇州快铁首末站、羊马快铁首末站建成投用。二绕大划互通立交建成通车,三绕崇州段主线形成通车能力,中崇路改建工程、鸡冠山公路灾毁重建项目建成通车。
综合经济。崇州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特色)、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家具质量提升示范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崇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做优做强郊区新城”为牵引,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为统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