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招商视频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地区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市
浏览量
9
发布于
2024-05-16 16:10:07
区县介绍

【地理位置】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北纬30°44′54″—31°22′9″,东经103°25′42″—103°47′00″,地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与崇州市相邻。辖区面积1208平方千米,东西宽34千米、南北长68千米,距成都市48千米。

【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市历史行政区划始置于秦,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前蜀在市境设灌州;北宋乾德四年(966)改灌州为永安军,南宋末废为灌口寨;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灌口寨地置灌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灌州为灌县,历明、清、民国至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

【概况】2021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84.2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86.27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8∶33.1∶5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1%、28.6%、66.4%,分别拉动GDP增长0.36、2.03、4.71个百分点。

【行政区划与人口】2021年,都江堰市下辖幸福、灌口、奎光塔、银杏、蒲阳、玉堂6个街道办事处;聚源、天马、龙池、青城山、石羊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4.6万户,户籍人口62.39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74万人,城镇化率62.3%。全年出生人口3245人,死亡人口410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2‰。

【城市殊荣】都江堰市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是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名闻遐迩;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岷江源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东源出弓杠岭,西源出郎架岭,南流经松潘、汶川等县,至都江堰市出峡,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严重。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制定“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市这座城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1977年,国家批准灌县为对外开放旅游城市。1982年,国务院公布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2月23日,国务院将都江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都江堰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6月,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9月,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1999年1月8日,国家旅游局授予都江堰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2月28日,都江堰市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3年10月,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都江堰市2002年度“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4年10月12日,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2006年7月12日,在联合国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城山—都江堰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10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都江堰市“中国长寿之乡”。2013年,获联合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2015年,荣获“2015中国旅游创新奖”。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的第69届国际灌排执行委员会议及国际会议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通过2018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并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8年,都江堰市荣获“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区县TOP10”称号。2019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获评“国内最佳旅游景区”“国内十大优秀景区”。2020年11月20日,都江堰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1年,都江堰市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地形地貌】都江堰市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

【山脉水系】都江堰市山脉以岷江为界,河东、河西分属两条山脉。河东诸山(旧称东岷)属于龙门山脉,河西诸山(旧称西岷)属于邛崃山脉。河东龙门诸山,以光光山最高,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由彭州—汶川县延伸至市境内。河西诸山属于邛崃山脉的东支,山脉自崇州鹿顶山而来,到市境三合顶分为两支:一支沿北东方向延伸为熊耳山、莹华山、赵公山;另一支朝南东向延伸。赵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东—南西走向。其东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为界,其北边自上而下依次有:莹华山、老君山、张家山、三台山、南华山、斗底山、大小牛心山、卧牛山、凤凰山等;其南边有由赵公山而来的支脉,经棋盘石、歧山庙的主峰延伸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处为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再由天仓山金鞭岩、笔架山至马家岭进入崇州市境。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市境内岷江正流全长47千米,可分为两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属于岷江上游,流经境内龙池镇等地,全长17千米;岷江经渠首分外江和内江,外江为正流,称金马河,经市境流入温江区、崇州市,全长30千米。内江则通过引水闸,呈扇形进入市区,市城区仰天窝闸桥将内江分为四条河,由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流入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汇入金堂县的沱江和成都市的府河。

【气候环境】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气温在10℃—22℃之间,平均气温16.4℃,年均无霜期306天。青城山—都江堰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95%以上,植被覆盖率98%以上。大气环境总均值良好,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

【动植物资源】都江堰市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都江堰市的动物资源较为复杂,有亚热带农田动物群和川西北山地野生动物群。动物资源有300余种,其中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一类保护动物12余种;野禽约有250余种,其中画眉鸟和雉类是中国鸟类的一个分布中心。都江堰市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川西平原植被和龙门山植被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多个垂直气候带,具有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拥有高等动植物14万余种,有川芎、杜仲、林麝和鹿等药用动植物1000余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珙桐、银杏等珍稀濒危植物46种,被中科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其中,第三纪元甚至更古老的原始科属和孑遗植物得以保存,如稀有国家保护植物一级1种(珙桐)、二级10种(连香、杜仲、银杏、红杉等)。苔藓种类密集度高,近200余种,为世界所独有。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稀有、奇特古老的树木,如青城山天师洞古银杏,树高34米,胸径2.2米。盛产黄柏、杜仲、厚朴、川芎,是世界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地之一。花卉资源丰富,木本观花卉以山茶、杜鹃花等为著,其中可供观赏的杜鹃花达427余种,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培育基地。草本观花卉类有菊花、兰花等。

【土地与矿产资源】都江堰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积比约为6∶3∶1。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为:农用地比重大,林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少,城镇发展用地与耕地保护冲突明显。林地主要分布在龙池、青城山等山区乡镇;耕地主要分布在聚源、天马、石羊等平坝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幸福、灌口和经济开发区。市境有矿产资源10余种,金、铜、铁、锑、煤、磷、硫磺、石棉、石灰石、白云岩、石英岩、铅锌矿、耐火砂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