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双流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得名,历史文脉悠久,1800年前诸葛亮在这里秣马厉兵,黄龙溪“赤水翻腾”延续至今,“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用诗歌描绘了双流之美。如今的双流,位于成都市西南核心区域,实际管辖面积466km2,城市城区建成面积124km2,实际管辖5个街道、4个镇,共有118个村(社区),2022年末户籍人口72.8万人,常住人口150万人。双流区是国家级天府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地,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亿元,被评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区,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位列“2022 赛迪百强区榜单”第29位。
近年来,双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品质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为目标,以打造环港经济区为突破,以“三提两转一融合”(产业提质、功能提级、治理提效,开放枢纽转型、科创资源转化,城乡深度融合)为路径,以做优做强“121”城市功能体系(国际航空门户枢纽1个核心功能,协同创新转化和公园生态价值转化2个特色功能,高品质宜居空港城区1个基本功能)、推动“432”镇街组团发展为引领(“4”即以东升、九江、西航港、怡心四个街道组成的空港品质宜居门户带,“3”即以彭镇、黄水、黄龙溪三个镇组成的牧马山城乡融合发展带,“2”即以黄甲、永安两个镇街组成的适航新兴产业集聚区),认真落实“城市品质提升年”部署,全力增强全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治理能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现代产业主引擎、立体开放主枢纽、协同创新主支撑、宜居宜业幸福地,为成都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探索双流实践。
空港,是双流最鲜明的特质。作为西南航空第一城,开放融通是双流鲜明的城市品性,2022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781.7万人次、居全国第6(助力成都两个机场突破3109万人次、居全国第1),货邮吞吐量53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22.1万吨、增长53.7%。累计开通航线376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双流空港口岸同时拥有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及快件中心、7大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等开放平台,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航空经济区携手民航、海关、边防、航司等单位,高水平服务“两场一体”,助力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人才,是双流最澎湃的动力。双流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兴区,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7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3家科研院所,入选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208人。聚集各类人才60.5万人,《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发布双流区青年人口76.9万人、位列全市第1,466km2土地上根植着创新创造的强大基因,弥漫着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成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23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3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38家,“专精特新”企业123家。升级打造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设立10亿元人才专项扶持资金,形成以“空港人才新政26条”为统揽,医疗、教育等行业政策和科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专业政策为支撑的人才政策体系,建成“归芯谷”“梧桐馨园”等高端人才公寓7700余套,厚植人才创新创业沃土。
宜居,是双流最幸福的表达。双流有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黄龙溪古镇、成都海滨城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2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2022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种类8种,森林蓄积量30万m3,森林覆盖率20.9%。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建设1.5万亩空港中央公园,打造252km天府绿道、1.3万亩空港花田,构建了水韵灵动、山清水秀的绿色本底。千年古镇黄龙溪,风景秀丽、文蕴深厚,享有“天府第一古镇”美誉;彭镇老茶馆,一壶热茶邂逅百年文化,承载着四川人独有的闲适与淡然;加之麻辣鲜香的双流兔头、肥肠粉等特色美食,为宜居双流增添了更多幸福底色。目前,全区拥有4所省一级、1所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2个省级中职示范(特色)专业,公办小学、幼儿园126所,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25所,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7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3.1%,是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3家,创新区级医院与华西等省部级医院合作办医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5家区级医院“三甲”全覆盖,致力建设市民最具幸福感城区。
产业,是双流最强劲的支撑。双流区是成都“11+2”中心城区之一,是成都建设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主阵地”、西部(成都)科学城“主战场”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近年来,双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依托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航空经济方面,着力打造国际空港经济区(全市首批24个重点片区之一),已集聚中国国航、四川航空等8家基地航空公司和顺丰航空等3家航空货运公司,吸引DHL、UPS等13家全球物流100强企业落地,拥有航空维修企业16家,深耕航空运营、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航空核心产业,签约引进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2022年全区航空经济产业规模1580亿元。电子信息方面,双流聚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聚焦“芯、屏、端、软、智、网”等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已集聚纬创、仁宝、京东方、嘉纳海威等链主企业6家,已培育中电九天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2022年规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350亿元,成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生物产业方面,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与成都高新区共同建设44km2天府国际生物城,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累计落户项目170个,总投资超1100亿元,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医药品进口贸易额位居全省第1,综合竞争力提升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3。 服务,是双流最靓丽的名片。始终以“服务生”姿态,高效回应群众和企业关切,充分用好“12345亲清在线”等平台,与企业员工、市民交心交流,优化诉求办理流程和问题解决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和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健全大小专班、定期调度、“一对一”服务机制,区领导常态化包联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走进企业“送奖牌、送政策、送服务”。2022年末市场主体数量达16.8万户,公共资源交易总量居全市第1,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居全省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