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
【位置面积】 自流井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浅丘地带,地处自贡市中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36′35″~104°47′46″,北纬29°11′59″~29°22′04″之间。东邻沿滩区,南与沿区、贡井区和宜宾市叙州区相连,西与贡井区接壤,北与大安区交界,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2年年末,辖区总面积159.28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自流井区原属富顺县。民国28年(1939年)因盐设市,富顺县第五区全部划归自贡市,其中桐垱、长坵二镇即为今日自流井区。民国31年(1942年),桐垱镇改为自井镇。民国33年(1944年)改镇为区,自井镇改为第一区,长坵镇改为第二区,直至自贡市解放。1950年3月,一、二区合并称一区。1953年命名为自流井区,所辖红旗、永胜、世平、巩固4个乡合并为红旗、永胜两个乡;6月,两乡划郊区管辖,自流井区成为纯城市区。1957年1月,大安区合并于自流井区,1960年两区又分设。1960年6月,和平、凤凰和红旗3个公社先后划归自流井区。1979年7月,和平、凤凰和红旗公社划归大安区。2005年8月1日,仲权镇、荣边镇、高峰乡、舒坪镇、农团乡、漆树乡、红旗乡划归自流井区管辖。2005年8月9日,自贡市委、自贡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的行政区划实施后,由自流井区政府将所辖红旗乡成建制委托高新区管委会管理。2006年5月21日,经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自流井区设立丹桂街办事处、学苑街办事处,同时明确两街办事处由自流井区人民政府委托高新区管理。2012年12月1日,根据自贡市人民政府决定,自流井区将高峰乡整体托管给高新区管委会管理。2019年9月,经川府民政〔2019〕6号批复,撤销农团乡、漆树乡,设立飞龙峡镇;撤销红旗乡,由沿滩区卫坪镇杨公桥村和东湖、紫景、杨公桥3个社区及原红旗乡剩余区域,设立红旗街道;撤销高峰镇,设立高峰街道;撤销舒坪镇,设立舒坪街道。
【行政区划】 自流井区辖仲权、荣边、飞龙峡3个镇,舒坪、新街、五星街、东兴寺、郭家坳、丹桂街、学苑街、红旗、高峰9个街道。2022年年末,全区有29个村、67个社区。 【人口民族】 2022年年末,自流井区户籍人口41.0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55万人,城镇人口33.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217人,出生率5.4‰;死亡人口4068人,死亡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5.5‰。常住人口47.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3.81%,比2021年提升0.4个百分点。辖区内民族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33个。 【风景名胜】 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32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为清代陕西籍盐商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现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称“釜溪第一楼”的王爷庙,是一座精美的清代中期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桓侯宫,又名张飞庙、张爷庙,为旧时屠宰行业会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桥井,是自贡保留的唯一的清乾隆时期开凿的天然气井,是全国生产时间最长的天然气井。有位于石塔上后山坡的彩灯公园、城中心龙凤山公园、地处五十梯的“水涯晓渡”等。境内飞龙峡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拥有全市中心方圆20平方千米内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水库面积26公顷,库容量26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3200公顷。
【地质地貌】 自流井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为荣威穹窿构造和观音镇向斜的一部分,属扬子地台西北部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区域内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背斜构造、向斜构造和断层构造。区境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区,属丘陵河谷地貌,表现为丘陵密布、沟谷纵横,境内地势总趋势西北高,东北低,无大山。一般海拔300~350米,海拔最高处为荣边镇尖山村瑶岭,高度为497.3米,最低处在釜溪河出境处,高度约273米,相对高差224米。 【水系水文】 境内河流分为沱江、岷江两大水系。釜溪河、旭水河、白(百)节子河、金鱼河、朱公河属沱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25平方千米;溜根河属岷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7.1平方千米。常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8.9毫米。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1.57万公顷。其中,耕地4446.59公顷,园地453.15公顷,林地4268.38公顷,草地18.4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303.7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03.3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12.44公顷。 【矿产资源】 自流井区属矿产资源贫乏地区,目前仅有页岩、地下水、矿泉水和砂石等少量资源。因环保、发展规划等因素,区现有矿山企业3个,均为砖瓦用页岩开采矿山企业,页岩矿剩余可采储量94.14万吨。 【生物资源】 自流井区属亚热带常阔叶林地带,主要乔木植物有马尾松、湿地松、桉树、杨树、樟树、榕树、青冈、楠木、香椿、慈竹、麻竹、楠竹、柑橘、桃、李、梨、樱桃、枇杷等,灌木和藤本植物主要有黄荆、花椒、槐、桑树、油茶、茶、杜鹃等。自流井区野生动物主要有两栖动物5种,隶属1目3科类;爬行动物10种,隶属1目3科;鸟类22种,隶属9目17科;兽类15种,隶属6目7科。主要种类有松鼠、花面狸、野兔、梅花鹿、蝙蝠、野鸭、白鹭、野鸡、虎斑山鸠、画眉、家燕、老鹰、猫头鹰、苍鹭、青蛙、多种蛇类等。 【湿地资源】 自流井区湿地总面积202.04公顷。其中,河流湿地斑块3个,面积87.64公顷;湖泊库塘湿地斑块3个,面积114.4公顷。湿地植物主要优势种有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大薸、芦苇、睡莲、莲、鳢肠、浮萍等。 【森林资源】 自流井区林地面积3303.01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1.50%,非林地上成片林木资源面积799.53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2%。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404.31公顷、省级公益林面积212.45公顷;重点商品林面积908.8公顷、一般商品林面积777.46公顷。全区森林面积5688.11公顷,森林覆盖率36.23%,活立木蓄积量20.5万立方米。
【概况】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4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4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293.63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2.2%、106.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2.1:27.6:70.3调整为2.1:27.3:70.6。全年民营经济(不包括港澳台和外商经济)增加值184.09亿元,比2021年增长0.8%,占GDP的比重为4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1.87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1.00亿元,增长0.1%。 【农业】 2022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0公顷,比2021年增长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6.67公顷,增长4.16%;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346.67公顷,增长5.39%。粮食产量3.04万吨,比2021年下降2.7%;油料产量0.77万吨,增长7.3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1.0万吨,增长4.2%。猪牛羊禽肉产量0.78万吨,比2021年增长6.8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0.43万吨,增长9.69%。猪出栏5.91万头,增长6.94%;牛出栏0.07万头,增长5.09%;羊出栏1.03万只,增长2.07%;家禽出栏106.63万只,增长1.46%。水产品产量0.41万吨,比2021年增长4%。 【工业和建筑业】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176.97亿元,增长6.0%;实现利润总额6.79亿元,下降19.9%。具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1户(不含劳务分包),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4.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0%。房屋竣工面积20.98万平方米,增长102.3%。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21年增长10.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5.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4.8%,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4.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8%。 【房地产与建筑业】 2022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2021年下降76.2%。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1.4万平方米,增长4.8%。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5万平方米,下降47.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8万平方米,下降15.2%。房屋竣工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4.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7.6万平方米,下降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2万平方米,下降74.8%。 【国内外贸易】 2022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05亿元,比2021年增长3.4%。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0.22亿元,增长3.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3亿元,增长2.7%。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48.82亿元,增长20.1%;零售业零售额34.75亿元,下降10.5%;住宿业零售额0.88亿元,下降21.4%;餐饮业零售额24.6亿元,下降1.0%。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3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额7.60亿元,进口额11.77亿元。
【服务业】 2022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3.63亿元,比2021年增长2.6%。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长5.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60亿元,下降0.5%;金融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5.4%;房地产业增加值32.06亿元,下降6.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45.06亿元,增长3.5%。 【财政】 2022年,全区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1亿元,比2021年增长26.5%,其中税收收入3.89亿元,同比下降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2亿元,比2021年下降3.5%。 【教育和卫生】 2022年年末,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园)中小学60所,在校生2.23万人,专任教师1695人。其中,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4832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101.6%;小学15所,在校学生12920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含九年制学校)4所,在校初中生2089人,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2489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88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30人。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66个。其中,医院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乡镇(中心)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村卫生室2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11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采供血机构0个,卫生监督支队(大队)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75张。其中医院床位59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9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18张。年末全区卫生人员143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27人,其他技术人员58人。管理人员67人,工勤人员56人,乡村医生35人。全年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121.19万人次。
【居民收入与消费】 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38元,比2021年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5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3元,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231元,增长3.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218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44元,增长5.0%。 【社会保障】 截止2022年年末,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75万人,比2021年增长13.3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41881人,增长6.9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866人,增长16.6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8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5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