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
乐清市
概述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39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84.3平方公里。境内河(溪)流众多,河(溪)流皆源于西北山区,短而流急,流向东南,注入乐清湾。乐琯运河和乐虹运河横贯南部,连接众多河道,构成虹桥、乐成、柳市三块水网平原。 山脉 有西北部的雁荡山山脉、中部横亘的白龙山山脉、西南部的白石山(中雁荡山)山脉。雁荡山系括苍山南缘支脉,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距今1.28—1.08亿年,由破火山演化而成,呈东北向西南走向,主峰百冈尖海拔1056.6米;雁荡山虽属低山区,但锐峰飞瀑造型奇特、神韵优美、意境深邃,是中外驰名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白龙山自永嘉与乐清界上的正江山向东延伸,然后转南直至流入乐清湾,其范围包括清江以南、淡溪以北,主峰海拔716米,次高峰山顶岩石裸露,次第排列,风光独秀。白石山(中雁荡山)位于市境南部,自淡溪向西南延伸,分两支,东支跌宕起伏没入乐清湾,西支回环至磐石没入瓯江;道士岩海拔457米,是中雁荡山风景的中枢,远眺海天相接,俯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分外迷人。 溪流、运河 市境共分大荆、清江、虹桥、乐成、柳市五大水系,总长1034公里,水面面积1997万平方米,蓄水量4069万立方米,年均径流总量13.78亿立方米。 大荆溪亦名蒲溪,由仙溪、双峰溪、东林溪汇集流入乐清湾,主流长32公里,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清江古名柽江、芙蓉港,汇集黄金溪、前垟溪、筋竹溪之水流入乐清湾,主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白石溪,白石山之水流入钟前和白石水库下泄,与白象、柳市二河相接,长16公里,流域面积68.1平方公里。 乐琯运河,汇集金溪、银溪之水,东连乐虹运河,西通温州瓯江,河长28.8公里,平均河宽38米。乐虹运河,乐成至虹桥,河长21.4公里,平均河宽27米。柳市河自白石溪起,向东南流经湖头,至柳市镇与乐琯运河汇合到三条桥分成凰屿河、白浦河、泮垟河,后分别入瓯江;慎江水闸重建后,主流与乐琯运河汇合,入瓯江。柳市河全长14.6公里,平均河宽56.4米,蓄水量241万立方米。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经瓯海灵昆岛分汊,其北汊在琯头入境,经乐清市境南侧至岐头山入温州湾,属感潮河段,俗称瓯江北口,是温州港的主航道,境内段长约14.2公里,江面宽1.3公里。七里港近岸深槽长6公里,水深11米左右,建港条件优越。 平原 分沿海平原和溪谷平原。沿海平原主要有虹桥、乐成、柳市三大平原。虹桥平原:位于市境中部,三面环山,南端敞开与乐清湾相接,长约11公里,宽约8.5公里,面积约63平方公里。乐成平原:地处虹桥平原之南,西边依山,东濒乐清湾,长约10公里,宽约5.5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里。柳市平原:位于瓯江口北侧,东傍乐清湾,西、北部依山,长约16公里,宽约15公里,面积约113平方公里。溪谷平原沿溪流下游分布,规模小,形态受溪流制约,成因属洪水冲积,主要分布在四都、淡溪、芙蓉、大荆等地,面积小者4平方公里,大者10平方公里,均以旱地为主。 乐清湾 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入海口北侧,东侧是玉环市,西岸是乐清市,湾顶为温岭市,湾口是洞头区各岛屿,乐清湾海域总面积463.6平方公里(其中属乐清市管理面积为284.3平方公里),乐清市海岸线总长159.88公里,有20.16万亩滩涂面积,是浙江省蛏、蚶、牡蛎三大贝类的养殖和苗种基地。 乐清湾有大小岛屿14个(乐清境内岛屿9.5个),明礁8处,暗礁1处,是雁荡山山脉延伸部分海侵后形成。白沙岛、西门岛、小横床岛常年有人居住,其他为无人岛。西门岛:面积6.3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98.6米,为乐清市最大岛,有4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
乐清市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冬夏温差较小,无霜期长。沿海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37.2℃(2013.8.4),极端最低气温-5.8℃(1973.12.26),≥10℃活动积温5561.7℃,年平均光照时数1713.9小时,年无霜期258天。年平均气温自沿海平原向内陆山区递减,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下降0.55℃,无霜期也相应减少8~9天,年平均降雨量1556.3mm,降水量因受地域地形差异、季风和海流的影响,降时空变化很大,年际降水量不平衡,丰、枯交替出现。
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0.26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9.73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5219亿立方米),产水系数为0.66,产水模数为146.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384立方米。一、地表水。地表水资源量(19.7397亿立方米)比上年(9.6597亿立方米)多了51.06%。二、地下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9744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3.4525亿立方米后,地下水资源量为0.5219亿立方米。三、水库蓄水量。全市建成中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0.4241亿立方米,比上年多0.2507亿立方米。海洋资源 一、海域。乐清湾位于市境东部,介于北纬27°5′—28°23′、东经120°57′—121°16′之间,东及东北界玉环县、温岭市,南接温州湾,西及西北为乐清市。乐清湾南北狭长,口宽内窄,呈葫芦形,南北长约47公里,东西宽4.5公里—14公里,入内陆纵深37公里,总面积为463.6平方公里,分属乐清、玉环、温岭三县(市)所有,其中乐清市占284.3平方公里。乐清湾属浅海港湾,一般水深10米左右,最深处41米;湾内底质为泥,湾口为泥沙混合底,并有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沙带(穿带屿)。湾中有岛屿14个、海礁9处。乐清湾内自然饵料丰富,有浮游动物130余种。沿岸滩涂广阔,并不断淤积发展。湾底年淤积5厘米—10厘米。海涂涂面平整,涂质肥沃,大量繁殖着底栖藻类,是养殖蚶、蛏、牡蛎等三大贝类和海带、紫菜等藻类的理想场所。湾内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190余种、贝类70余种、甲壳类60余种,成为沿岸各县市主要的近海捕捞鱼场。湾底堆积着丰富的贝壳层。二、潮汐。乐清湾潮波为港湾协振动状态,潮流为规则半日潮,一天两高两低极为明显。湾口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流速1节—1.5节;湾内涨潮流向北,落潮流向南,流速2节—3节。涨潮时海水呈漫滩状,落潮时滩水归槽。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差值在半小时左右,最大可达1小时。湾内进潮量大,每潮平均为6.5亿立方米;潮差亦大,最大潮差8.34米(仅次于杭州湾),平均潮差4.54米,潮汐理论蕴藏量234万千瓦,占全省潮汐蕴藏量的8%左右。矿产资源 一、铁矿。有淡溪四都牛洞、铁场、里岙以及虹桥西联陈岙、南阳等5处,矿体呈脉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因属火山气热充填型。各个矿体长小于100米,厚小于1.1米。矿石中含有磁铁、穆磁铁、镜铁等矿物,品位较低,工业意义小。二、铅锌矿。仅仙溪镇甸岭毛平湾1处,矿脉产于东西向断裂带中,成因属火山气热充填型,矿石中含有方铅、闪锌等矿物,并含有银,工业意义小。三、锰矿。仅淡溪镇硐垟下埭头1处,矿脉产于东西向断裂带中,成因属风化淋滤型,矿石中只含软锰矿物,品位高,工业意义小。四、高岭土矿。有芙蓉镇兰屿浦、清江镇等8处,矿体除清江矿床呈筒状外,其余呈层状、被覆状,成因属凝灰岩风化,各个矿体长50米—200米,厚数米至数10米,品位较高,有开发价值。五、陶土矿。位于大荆镇的东林,层状产出,岩性是黄色泥岩或粉砂岩,储量约1亿吨,有开发价值。六、磨刀石。位于湖雾镇的岭头村,岩性是流纹岩,有两个矿带、19个矿体,矿带呈脉状、透镜状,长50米—400米,宽2米—6米,有开发价值。七、石板材矿。位于湖雾镇的岭头村,岩性是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有开发价值。森林资源 一、森林植物。全市森林面积105.1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91.23万立方米。全市共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437个种与变种(包括重要变型种、引种栽培及归化植物),隶属于212科1149属。其中蕨类植物186种,隶属于40科79属;裸子植物43种,隶属于9科25属;常见的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红豆杉科;被子植物2208种,隶属于163科1045属。常见的有木麻黄科、杨柳科、杨梅科、胡桃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樟科、蔷薇科、杜英科等。各类植物中,乔木树种有225种,分属55科114属,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水杉、柳杉、竹柏、柏木、银杏、南方红豆杉、罗汉松、香樟、木荷、厚皮香、沉水樟、枫香、枫杨、朴树、黄檀、苦槠、无柄小叶榕、笔管榕等,还有引种的外来树种有桉树(含赤桉、野桉、大叶桉、细叶桉、巨桉等多种)、木麻黄、黑荆树、秋茄、银桦等。全市森林植被分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和南部亚地带的过渡区,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市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草丛林、竹林、经济林等。主要发展树种有:用材林以杉木、柳杉为主,还有柏木、苦楝、樟树等;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经济林以杨梅、枇杷、柑桔、茶叶等为主;四旁绿化有桂花、樱花、水杉、池杉、广玉兰、秃瓣杜英和龙柏等。二、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7种,隶属13科,绝大部分分布在雁荡山景区。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钟萼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福建柏、鹅掌楸、蛛网萼、金毛狗蕨、厚朴、半枫荷、花榈木、野大豆、山豆根、金钱松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天台铁线莲、重瓣铁线莲、景宁木兰、沉水樟、方竹、江南油杉等。三、竹类。7属29种,有丛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三个类型,总面积5.29万亩,其中毛竹5.09万亩,占95.5%,另有杂竹、野生竹近2430亩。竹种资源丰富,乡土原生竹种有毛竹、粉单竹、大木竹、箬竹、苦竹、观音竹、方竹、金竹、实心竹、龟背竹、紫竹等十多种。引种栽培竹种有麻竹、绿竹、金镶玉竹和青皮竹等。产区集中在北部山区的低山地带,以龙西、仙溪、智仁等地居多。四、雁荡山风景林。北宋以前,雁荡山基本保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据《广雁荡山志》载,从大荆入驿有“古樟十人抱”,经响岭头“数十大树不知名,能仁寺东旧有大松一株,苍秀古怪,望之如虬龙,称万年松”。1985年调查,雁荡山风景林多数为原生树种,属国家保护的风景树种达10多种,有银杏、金钱松、杜仲、鹅掌楸、凹叶厚朴、沉水樟、半枫荷、蛛网萼、金毛狗蕨等,雁荡润楠为雁荡山的特有树种。旅游资源 乐清依山面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使得乐清具有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作为旅游资源大市,乐清有旅游资源单体520个,其中三级以上优秀资源单体140个,等级和数量在浙江省名列前茅。境内的雁荡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美誉;中雁荡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湖光山色、潭碧林翠著称;灵山景区黄檀硐古村落为国家首批景观村落;淡溪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南宋开科状元王十朋故里;海岸线长159.88公里的金色海湾乐清湾为国内外罕见的海上牧场,盛产各类海鲜。此外,还有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历史变迁 东晋建县之初,县境包括木榴屿(今玉环县)及温岭半岛,北面与临海县(今黄岩区境)接壤,南限瓯江,西界象浦,与永宁县(今温州市区和永嘉县)相邻。隋、唐、五代、宋、元各个时期,县境变迁未详。至明,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乐清县四境“东西相距二百五里,南北相距一百九十五里,东南距西北一百九十里,东北距西南二百六十里”,四至“东至海渡一十里,越渡至温岭一百三十里为黄岩县界;西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南至海五里,越海至玉环乡南社一百三十里为海洋;北至接莆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 明成化十二年(1476),乐清县划山门乡三个都和玉环乡三个都共六个都三十二个里之地给太平县(今温岭市),县境东部与太平县交界。 清雍正六年(1728)六月,乐清县玉环乡设立玉环厅;嘉庆年间,乐清县分水山以南海中岛屿(今玉环、洞头诸岛)再划给玉环厅。光绪年间,“县境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东至海十里,至湖雾一百二十里为太平县界,西至象浦东岙五十里为永嘉县界,南至海五里,北至接莆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东南至海十里,西南至琯头五十里为永嘉界,东北至盘山岭一百二十里为黄岩县界,西北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民国期间县境无多大变化。 1949年5月县境解放,中共浙南特委一度设立黄乐县,乐清县大荆区划给黄乐县,西门岛划给温岭县,双溪县(今永嘉县)两港区划给乐清县。此时乐清县境北至白箬岭,西至楠溪。8月,黄乐县撤销,大荆区重归乐清县,两港区划还给双溪县。1950年5月,属温岭县的西门岛划还给乐清县。1951年,将乐清县翁垟镇所属的小门山岛划给玉环县。1956年,属温岭县的湖雾乡划给乐清县,永嘉县大岭头、两村分别划入乐清县甸岭乡、岭底乡。此时起至今,县境未变。建置沿革 晋孝武宁康二年(374),分永嘉郡之永宁县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建县从此开始。南朝宋、齐、梁、陈因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立处州,乐成属处州。开皇十二年,改处州为括州,省乐成县入永嘉县,地属括州永嘉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括州改为永嘉郡,乐成地属永嘉郡永嘉县。 唐武德五年(622),析永嘉县复置乐成县,属东嘉州。武德七年,复省乐成县入永宁县;上元二年(675)置温州,乐成地属温州永嘉县。载初元年(689),分永嘉县复置乐成县,为上县,属温州。天宝元年(742),改温州为永嘉郡,乐成县属之。乾元元年(758),永嘉郡复改为温州,乐成县属之。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为避梁太祖父朱诚之讳,奏改县名为乐清,属温州。后晋天福四年(939),乐清县属吴越国温州静海军节度。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温州降为军事州,乐清县属两浙路温州军事州。政和七年(1117),温州升为应道军节度,乐清县属之。 南宋建炎三年(1129),罢军额复温州,乐清县属两浙东路温州。咸淳元年(1265),温州升为瑞安府,乐清县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76),乐清县入元版图,属江淮行省浙东道温州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乐清县归附于朱吴。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乐清县属浙江行省温州府。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乐清县属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 清顺治三年(1646),乐清县入清版图,至宣统三年(1911)均隶属浙江省布政使司温处道温州府。辛亥革命爆发后,温州成立军政分府,乐清属之。 民国元年(1912)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乐清县属于浙江省。民国三年(1914)5月,原温处道辖境设瓯海道,乐清县属瓯海道。民国十六年废道制,乐清县又直属浙江省。民国二十一年,在温州设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二年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民国二十三年称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称第五行政督察区,乐清县均隶属之。 1949年5月,乐清县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10月,第五专区改名为温州专区,乐清县属之。1968年,温州专区改为温州地区,乐清县属之。1981年9月,温州地、市合并,称温州市,实行市辖县体制,乐清县归温州市管辖。 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乐清县,设立乐清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乐清县的行政区域为乐清市的行政区域。1993年10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乐清市的行政管理委托温州市人民政府代管,市政府所在地为乐成镇人民路2号。2009年1月搬迁至城东街道伯乐东路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