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 诚挚邀约 共展宏图
濉溪县 诚挚邀约 共展宏图
濉溪,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是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县域,是闻名遐迩的“口子窖”原产地,素有“酒乡煤城”“嵇康故里”“中原粮仓”之美誉。面积19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1万人,常住人口91.8万人,下辖1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城位于濉溪县域最北部,始建于明清时期,现状建成区34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25万人。 濉溪是人文荟萃的宝地。形胜之地,文脉恒昌。自春秋时期的铚邑到如今濉溪,这片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土地上,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灿若星河,异彩纷呈。春秋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桓谭、魏晋嵇康等先后风流千古,隋唐大运河通济流淌,临涣古城墙静默见证,这里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口子飘香,有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运筹帷幄,还有双堆集主战场上的荡气回肠。 濉溪是创新创业的高地。东联西引、沟通南北。濉溪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通江达海优势明显,淮宿蚌、淮阜高速铁路和淮北西、双堆集高铁站“两铁两站”已逐步启动建设,县内南坪港贯通长江黄金水道。当前,“一区三园”错位发展、优势明显,现已形成铝基新材料、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用品等五大主导产业,濉溪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安徽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濉溪是引资引才的洼地。腾笼换鸟、引凤来栖。濉溪产业园区热、气、水、电、通信等已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电镀中心高效运转,技术研发平台支撑有力,教育资源、医疗设施、休闲设施配套完善。当前,濉溪经济开发区、濉芜产业园、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德产业园、双创孵化园高标准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 濉溪是宜居宜业的福地。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近年来, 濉溪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加快布局,大力推进城市水系治理,构建文化游赏、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休闲体验中心。王引河、濉河提质提标,乾隆湖、石板街交相呼应,“水脉相连、水绿交融、城水共生”的滨水园林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先进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安徽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1.2亿元,连续八年稳居全省十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221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亿元,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粮食总产量125.33万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9亿元,同比下降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3%、6%。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富足,储量大。非金属矿产以煤为主,已探明储量60亿吨,100米以下潜在煤矿资源约100亿吨。金属矿产以铁为主,储量9700万吨。铜、金、银、钴、水泥灰岩等也较丰富。 [水资源]濉溪县水资源状况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中部,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总面积1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万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水旱灾害多发地区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全县水资源总量约为5.245亿m3,年均可利用量2.679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390 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3、全国平均水平的1/5,低于国际通用的人均500 m3/年水资源极度紧缺标准。一、水源工程及设施县内地表水集蓄于沟、河、塘、煤矿塌陷区内。我县境内河渠纵横,8条骨干河道属淮河水系,分别为萧濉新河、巴河、王引河、老濉河、沱河、包浍河、澥河、北淝河,共建有10座节制闸,总库容约5000万m3,煤田开采形成大小塌陷水面6处,库容3100万m3,县内有大沟96条,长约980km,可蓄水700万m3。合计总库容约9000万m3。县内地下水供水工程主要有农用机井、工业提水深井。截至2012年底,现有农用机井1.87万眼,农村安全饮水供水深井71眼,城镇自来水公司水源井6眼。二、 水资源的总体特点㈠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00mm,境内河流基本上都属于季节性河流,王引河、萧濉新河非汛期及偏旱年份,上段基本干枯见底。南沱河上游河南省境内建有永城闸,非汛期基本无径流下泄。仅浍河来水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较丰。由于境内没有大型湖泊蓄储水源,而河道库容小,来水又集中汛期,河道又有排洪任务,因此可用水量有限。㈡地下水资源。境内浅层及中层孔隙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萧濉新河西南广大平原地区,含水量多沿着现有河道两岸分布,水质较好,靠降雨入渗补给,主要用于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㈢水资源分布不均。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河水泛滥,非汛期河流常常干涸见底;二是由于煤矿开采形成不规则封闭式塌陷区,成为独特的地表水资源;三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北部河流来水面积小,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南部河流来水面积大,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相对缺水的北部却坐落着聚集众多人口和企业的主城区,大量的生产生活用水只能来自于珍贵的地下岩溶水。四是人均、亩均水资源少。和地表水不同,地下岩溶水一旦抽取,补给相当困难,于是淮北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居民脚下的地下降落漏斗区面积越来越大。㈣水资源总量经统计,我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年均2.555亿m3,地下水资源3.507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为5.245亿m3。2012年总用水量为2.679亿m3,其中:农业灌溉1.377亿m3,工业0.8537亿m3,居民生活0.3273亿m3,林牧渔畜0.0191亿m3,城镇公共0.0467亿m3,生态环境0.0092亿m3。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㈠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低。长期以来,因河道原有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调蓄地表水的能力很低。一些河流虽有一定的出过境水量,但因缺乏拦蓄及提水工程,过境水难以开发利用,造成地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加上水质污染,可开发利用的水量越来越少,其开发利用的潜力也越来越低。㈡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合理。一是城区地下水严重超采,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二是由于严重超采深层地下水造成空隙水位下降,不少地段的孔隙水被疏干,大范围的农用机井抽不出水来,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从而形成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多,而抽取的水量却越来越少。三是水资源的盲目开采。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不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盲目开采现象十分严重。四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水质日益恶化,硬度和矿化度逐年升高。㈢水污染严重。由于雨洪及污水分排系统不配套,雨污交织在一起,流入河流及局部低洼地方;加上河道上游及企业排放的有害废水污水、农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使水污染物排放量长期处于高水平,大大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致使水污染突出、水生态失衡。而且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和作用功能的丧失,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和漏斗规模扩大,形成恶性循环。㈣水资源管理不规范。近几年,淮北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法规,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走向了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利用等还不够到位。城市供水跑、冒、滴、漏损失严重;自备井乱开烂采、私自凿井和无证开采现象严重。致使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难以落实到实处,用水效率相对较低。在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上,城市公共用水和一些用水大户不能足额缴纳水资源费,造成水资源费大量流失,难以实现以水养水目标的落实。㈤家庭生活用水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我县水价与其他周边地市相比偏低,且未实行“阶梯式”收费,居民由于怕麻烦、怕花钱等,对节水器具的推广和更新不够到位,日常生活中主动节水意识不强。四、坚持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围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一是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近几年,我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实施了王引河、浍河、澥河的中小河流治理,增加了河道的蓄水能力。二是实施污水处理工程。近几年,我县采用BOT等模式,县城及开发区先后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现已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约10万方。三是实施节水工程。近年,大力推广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力源热电、临涣选煤厂等一批工业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和设备的改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做到零排放;县自来水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漏失率明显下降;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管道输水、喷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四是努力开辟备用水源,增强水电调控能力。要科学论证,有计划地逐步开辟地表和地下水源地,做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并对采煤塌陷洼地治理改造,开辟调蓄库容。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三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为淮北市唯一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