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历来是遵义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国土面积430.5平方公里,辖4镇11街道,40个村75个社区(居),常住人口63.3万人,城镇化率达81.9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5%,森林覆盖率40.7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因此而名扬中外,彪炳史册,被誉为“转折之城”。 红花岗区历史悠久。战国时为鳖国,为夜郎属地;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设置播州,后由杨氏土司管理72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土归流,设遵义县;1949年11月25日设立县级遵义市,1997年6月10日,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位优势明显。处于西南出海通道重庆至贵阳黄金分割点上,是连接“黔中经济圈”、“黔北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向南到省会贵阳市147公里,向北到直辖市重庆251公里,向西294公里进入四川省,离四川省会成都市540公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210国道、326国道、G75兰海高速、G56杭瑞高速公路、遵义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连接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的渝黔快速铁路于2018年1月正式通车。
红花岗区城市魅力持续提升。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因此而名扬中外,彪炳史册,被誉为“转折之城”。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省经济强区”“省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级社会管理创新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红花岗区环境气候宜人。红花岗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地带,多丘陵峡谷,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因地处低纬,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遵义已大大减弱变性,夏季常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的宜人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94.2毫米,年平均气温15.2℃,特别适宜居家旅游。城区青山环绕,树木苍翠,湘江河、洛江河横贯全城,遵义公园、河滨公园、凤凰山公园、南岭公园星罗棋布,青山绿水自然交融,春华秋实、夏荫冬青,景色迷人,被誉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红花岗区文化底蕴深厚。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体系,“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遵义儿女。统治播州700余年的杨氏土司,给多元的黔北文化深深留下了土司文化烙印,土司文化遗产揭开了播州神秘的历史面纱,了解播州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术价值、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和现实价值。红花岗区旅游资源丰富。有“遵义会议会址”、毛主席住居、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长征文化博览园、浙大西迁等众多红色长征文化纪念景区;有以“小峨眉”金鼎山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黔北佛教圣地金鼎山和“千年古刹”湘山寺等遵义佛教中心;有以“西南地下艺术宫殿”杨粲墓为代表的南宋土司文化;有凤凰山、大板水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金鼎山镇莲池、金川、海龙温泉、深溪镇高坊等乡村特色旅游景点。红花岗区名优土产小吃种类丰富,有董酒、老谢氏鸡蛋糕、廖氏化风丹3个“中华老字号”品牌和羊肉粉、豆花面等名优小吃。
红花岗区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全区经济总量今年持续上升。经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额和网络零售总额持续位居全市首位。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打造全市基础材料产业园目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增动能,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国家高新区申建步伐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遵义分中心建成运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5亿元,增长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51398元、28785元,增长12.3%和8.1%。红花岗区民生幸福社会和谐。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六大提升工程”,新(续)建教育项目11个,新增学位4530个。“三名”工程成效显著,培育省市骨干教师363名。完成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申创、2所市级幼儿园复评。义务教育“双减”成效明显,中考成绩取得突破,高考成绩显著提升,全区本科上线率达75.78%,位居全市前列。遵义市第二中学创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有序推进。职教中心共1000名学生参加分类考试,860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和省级健康区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区人民医院获评三级综合医院。完成区人民医院国家级卒中中心、深溪镇卫生院省级示范性中医馆等建设。全区58万人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31.4万人,大病专项管理救治100%“先诊疗后付费”。新增城镇就业1887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914人。新增养老服务机构3家,床位70张。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标准稳步提高。8560余户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安居梦”。纪念馆社区获评“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殊荣。全区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丰碑》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提名及节目入围奖,《山魂》荣获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曲艺类二等奖。红色题材广播剧《红城天使》荣获贵州省第八届文艺奖二等奖、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实现了我区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成功承办贵州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红花岗分赛区)选拔赛、2022年遵义市“全民健身日(月)”主题活动,4所高中成功申报高水平运动员基地学校。目前,红花岗区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谱写遵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红花岗力量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