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区位优越。西秀地处黔中腹地,是安顺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467.917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办事处,3个新型社区,2022年总人口65余万,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等33个民族,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开放新城。是国家级主体功能区“黔中经济区”和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区,同时是全国唯一以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为主题的改革试验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明星城市”、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首家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西秀区域交通发达。西秀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黔中旱码头”之称。沪昆、赤望(安紫)、安普、花安、都香等高速公路、贵安城市干道贯穿全境,与省会贵阳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从航空线路来看,境内有军民两用——黄果树机场,已开通了至广州、北京、昆明、上海、深圳等地航班,距贵阳龙洞堡机场90公里。从高铁线路来看,沪昆高铁、重庆高铁已开通,到深圳、广州、长沙、南昌、重庆都在5小时经济圈内。今天的西秀已是黔中经济核心区、不断融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西秀环境生态宜居。西秀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型气候,海拔1200-16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4℃,年舒适期长达8个月,没有35℃以上的高温记录,太阳辐射值75.7-88.5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太阳辐射低值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43%,是“天然空调和大氧吧”。
西秀旅游资源富集。西秀区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拥有“中国瀑乡”、“蜡染之乡”等美誉。拥有云峰屯堡、旧州古镇、虹山湖公园3个4A级旅游景区、1个红色经典旅游景点王若飞故居,以及宁谷古汉墓遗址、安顺府文庙、武庙、云山屯古建筑群、鲍家屯水利工程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独具魅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民风、多彩的民族节日组成了西秀独特的人文风光。
教育和科学技术。2022年,西秀区小学及以上各级各类学校146所(含20个教学点)。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3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门学校1所,小学104所(含20个教学点)。各类学校专任教师6371人(不含幼儿园)。西秀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106.1%,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西秀区小学全年招生9945人,在校学生65840人,毕业生10947人;普通中学全年招生14280人,在校学生42699人,毕业生12346人;幼儿园213所,幼儿入园数7866人,在园数30723人,离园人数12343人。2022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3项,获批市级科技项目10项;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20家;新增或通过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7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6.28亿元。全年我区专利授权总量58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件。
人口就业。截至2022年12月底,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5874人。2022年,全区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09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439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480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1802人,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4044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3588人。环境保护。西秀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后面积为22755.1706公顷,其中西秀(不含开发区、龙宫)18370.241公顷。完成营造林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49%,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力整治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源,2022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3%。完成邢江河、贯城河等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建和改造雨污管网175公里,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重要水功能区水质100%达标。完成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188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927亩,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2%,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5.15%、18%,绿色经济占GDP比重突破40%。
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双修”,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55公顷,星级公厕0座,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400个,城管巡逻队员对市西路、西水路2个马路市场进行管控,每周末赶场时,由辖区中队对该市场进行规范治理。新增城市道路:北航路、西一号路、西十三号路、西十五号路共计4条,每日清扫保洁面积共计73554平方米,顺利迎接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验收,我们让城市形象更佳、气质更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健全西投公司、产发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薪酬制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适用的“标准地”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深化农村“三变”制度改革,提升宅基地审批管理水平,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延伸改造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惠及全区人民群众。前景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左右、13%左右、15%左右;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20%左右、35%左右、4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和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48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1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6.2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能耗控制在省调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