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容城县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为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驻地,辖5镇3乡、127个行政村(截至2023年1月,已完成43个行政村整体征迁,目前剩余84个行政村)。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现有常住人口27.3万,流动人口5.2万人;农村人口12.79万,城镇人口14.52万。 容城县距北京、天津均为120公里,距白洋淀主景区15公里。西临京广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东临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保津城际铁路、津雄高速公路和G230、G336、S322、S042等国省干道横贯全境,距京雄高铁雄安站30公里,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后,北京西站、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最快50分钟、19分钟可达,规划建设中的京雄高速在容城设出站口,境内设有保津城际铁路白洋淀站,1小时内可通达北京、天津、石家庄。县内公路四通八达,通车总里程371.6公里(含省、县、乡、村道及高速公路)。 二、自然条件 属华北平原大清河水系冲积扇末端,海拔7.5—19.5米,土层深厚,地势平坦。位于东经115.86°、纬度39.06°,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降水量482.7毫米。南拒马河、大清河流经境内,拥有白洋淀水域面积5000亩。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年平均水资源量3459万立方米。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在容城设分水口,规划引江水量1100万m³/年。 三、资源状况 地热资源:容城地热田位于安新至白沟一带,为牛驼镇断凸与容城断凸的边界,其热储类型主要为基岩岩溶裂隙热储,具有储量大、可回灌等重要特点,是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热田。容城县城内可采地热资源总量为8.149×1016J,相当于标准煤 506万吨。其中明化镇组热储地热流体可采热资源量为标准煤 38.2万吨。基岩热储开采50年降1℃时的热资源量标准煤467.8万吨。 耕地资源:容城县原有耕地面积30.68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3万亩。目前存续耕地9.2万亩,其中一般耕地0.2万亩,基本农田9万亩。根据新区总体规划,远期预留耕地3.4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46万亩。 水资源: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容城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459万m³(M≤1g/L),人均水资源量110.51m³,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307m³);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17.8mm,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37万m³;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458.7万m³,人均地下水资源量142.45m³。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范围在15~25m之间,全县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02.64万m³。依据《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规划》等资料,分配容城县水量为1100万m³。为此,容城县建设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及配水管网,为水厂可供范围内提供生活及工业生产用水。
四、经济发展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06亿元,同比增长16.7%;克服各方面因素制约,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亿元;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亿元,同比增长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87亿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69元、22631元,同比分别增长6.2%和5.6%。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08亿,同比增长0.1%;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13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1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268元、21431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9.4%。五、产业发展容城产业特色突出,主要包括服装业、毛绒玩具、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容城是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被誉为“中国男装名城”,服装产业是县域特色支柱产业,2021年在产服装企业87家,从业人员1.3万人,总产值55亿元。毛绒玩具产业现有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产值120亿元,线上销售额45亿元。六、历史沿革自秦置县,属上谷郡,初名“桑丘”或“宜家”,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设容成侯国,被省政府认定为“千年古县”。境内有上坡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两代文化遗址,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以前。民风淳朴、先贤辈出,元初理学家刘因(1249年—1293年)、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末清初大儒孙奇逢(1584年—1675年)并称“容城三贤”;忠勇爱国、慷慨赴义,抗战时期的胡德林、胡福才谱写了“狼牙山五勇士”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