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宣传片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宣传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5月18日,因李仙江、勐野江、曼老江“三江环绕,犹如城池”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54个村(社区)、60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87万人。主要县情特点:一是区位独特。江城与越南奠边省、莱州省和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国境线长达183公里,其中: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拥有1个国家级口岸,3个边境通道(中越龙富陆路通道、中老牛洛河陆路通道、中老曼滩陆路通道)。二是生态优越。全县99.17%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6.86%,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有东京龙脑香等3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香八角等1000多种药材,有亚洲象等200多种珍稀动物,70多头野生亚洲象常年在曼老江畔流连忘返。三是资源丰富。较大的河流有3江30条河,水资源量达15.6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302万千瓦。拥有全国唯一的可溶性钾盐矿床,钾盐储量仅次于青海,位居全国第二,探明钾盐储量达1650万吨,食盐储量12亿吨,伴生溴(xiù)储量7.5万吨。岩脚铅锌矿探明可采资源量为:矿石量1325.69万吨,金属量:铅27.65万吨、锌34.29万吨、伴生银344.18吨,矿石平均品位:铅2.09%、锌2.59%、伴生银26克/吨。四是民族众多。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种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5%。哈尼族的“哈尼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以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跳笙、嘎尼尼、阿迷车、孔雀舞、祭祀舞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江城是彝族聚居区之一,1986年有彝族11245人。彝族跟哈尼等民族,古代同源于羌部落。彝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2世纪到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000多年。云南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反映了彝族选民曾经历过一个温长的、使用石器的原始社会阶段。“昆明”、“滇”原是古代彝族部落的名称,滇池和洱海周围,曾经是彝族先民已开垦出大片“肥饶”的土地,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发展,这里的社会“刚跨入奴隶社会的门槛”(《云南各族古代史略》23页)。公元649年,云南建立的“南诏”和后来建立的“大理”两个地方王国中,彝族是主要的民族成员之一。公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军进入云南,统一“大理”地方王国,彝族地区编入了云南行省。《南诏德化碑》记载:“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唐代“东爨”地区即滇东,居民主要是彝族。“步头”即今红河中游的元江等地,说明早在唐朝东南的红河地区已有彝族分布。江城的彝族有倮倮、香堂、阿鲁、老乌、阿宗、蒙化等6种称谓。倮倮属改苏支系,香堂、阿鲁属腊鲁支系,老(拉)乌属阿武支系,蒙化属腊罗支系,阿宗是彝族支系的别称。江城的彝族中倮倮支系人口最多,他们是200多年前陆续由峨山、新平、元江、玉溪、墨江、景东、普洱等地迁入的。据调查,田房、大新的彝族多数由元江迁入,个别户来自绿春。普家村的彝族由峨山迁入。三家村的彝族由新平迁入,阿渣寨的彝族由玉溪、元江、新平、建水等地迁入。本县彝族中为数不多的“香堂”、“蒙化”人,是由景东、普洱、墨江迁入。最早迁入江城的彝族也只有10代人(250年左右)。迁来较晚的仅4代人(100年左右)。1960年调查,阿渣寨有7个彝族老人说:祖籍在北京、南京,宋时入四川,明末崇祯亡国时跟吴三桂入滇,经玉溪、元江等地,最后迁来江城。这种说法跟云南彝族历史不吻合。1963年印的《彝族简史》(初稿)中有类似的一段记载:巍山县庙山的彝族,一方面确认自己是细奴罗(“南诏”的第一个王)的嫡传子孙,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并珍藏着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张“哨纸”。从这张哨纸得知,他们的祖先实际上是明朝的哨兵,而并非彝族,因在庙山守哨,与彝族通婚,最后融合于彝族之中。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清朝嘉庆初年,临安知府江滩源《条陈稽查所属夷地事宜》中说:“历年内地人民贸易往来纷如梭织,而楚、奥、蜀、黔之携眷世居其地租垦营生者,几十之三四。”又说:“客民经商投向夷地、挈家而往者渐次已繁,更有本属单孑之身挟资迁入,至于联为婚姻,因凭借彝妇往来村寨 。”说明历史上有不少汉族人民因戍边、经商迁至山区,与彝族通婚,融合于彝族之中。江城阿渣寨彝族老人中“祖籍北京、南京”的说法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本县少数民族中,彝族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彝族聚居地区,开垦了不少稻田,在耕作技术、节令安排、使用农具方面,与内地彝族基本相同,有较高的水平。稻田一般是三犁三耙,或四犁四耙,薅草1至2次,割埂草2次,并使用畜粪和蒿支等绿肥压田。采取穗选、片选等方法选取留良种,并定期换种。利用日光爆晒来提主地温;采取控“子沟”来降低地下水位,改造冷浸田。一些老农能根据水稻成长中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确定灌深水、浅水,或撤水。有比较丰富的物候知识,善于根据植物、候鸟的生长活动情况来掌握农事节令。过去彝族地区的水稻单产一般都比较高。除粮食生产外,还栽有大片茶园,种植甘蔗、花生、菠萝等经济作物。营造了一些柏树、椿树等优质用材林。有了这些条件,他们在一个地方能长期进行生产生活。所以彝族基本上是定居的,不轻易迁徙。博别寨、三家村、大新寨等彝族聚居村寨,已有一两百年的居住历史。手工业生产方面,彝族有不少人从事解板、盖瓦房、做棺材、做香、编篾器、织布、打草席、榨糖、制茶、打铁、铸犁铧等手工业生产。农闲时间,一些木匠、铁匠、犁铧匠、三五人组成一伙,到老挝勐乌、乌得、先西里(丰沙里)和国内的整董、勐腊等地解板、打铁、铸犁铧。还有的人搞骡马运输和经商,反当地的茶叶、红糖、大米和食盐运到老挝、越南的边沿集市销售。这些人不完全脱离农业,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搞手工业和经商。在全县各少数民族中,彝族是手工业和商品生产比较发达的民族。彝族的住宅建筑比较认真,一般是穿逗屋架,土基砌墙,茅草屋顶,有的还用石料镶砌台阶和铺垫寨内路面,住房多是有门无窗或窗户很小、光线较暗,习惯喜欢“黑房亮灶”。彝族成年男子包青布头,穿青色对襟止衣和宽大的裤子。古时穿大襟上衣,打青色绣花绑腿。妇女缠青布包头,穿紧袖元领大襟上衣,长及膝盖,外套青色领褂,领褂上钉有成排银纽扣,胸前配戴一串银果和银响铃,常把各种银币当作佩饰物。长衣的前襟(长过领褂部份)折叠超来系于背后,蓝衣青裤,裤脚肥大略有卷折。未婚姑娘系红腰带,已婚妇女系青腰带,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有的未婚姑娘还在头上装饰有两条长线穗,两个银葫芦和两个银响铃。过去彝族的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自1918年基督教传入江城,一部份改信基督教,他们的风俗习惯随之有所改变。不信基督的,仍保持多神崇拜。迷信禁忌与哈尼族有类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他们的迷信禁忌活运多集中于农历二月,如二月第一个属虎日“打扫寨子”,属牛日开始祭头竜。第二个属虎日“献庙房”、“献水井”,只有“献竜山”是在农历四月栽秧的时候。“打扫寨子”要5至10个小孩,个个搽成花脸,抬着用野酸木树做的木刀木枪,由“白母”率领在寨内串来串去,至各家屋内敲敲打打,意思是把魔鬼撵出家、撵出寨去,这天每家逗一碗米,大伙在寨子外面煮稀饭吃。属牛日“祭头竜”,由“白母”削九十柱野酸木果树插在寨外,全寨杀1口猪祭祀以后,每家取回1柱绑在楼头中柱上,代表谷魂、牛魂、猪魂、祭头竜时竜3天,隔13天属虎日是二竜,竜两天,再隔十日属鼠日是三竜,竜一天,除头竜要祭祀外,二三竜只是不出工生产,妇女不做针线活,不准拿绿色东西进家,竜天可以组织打猎、拿鱼。“献庙房”,“献水井”要杀鸡鸭祭祀。栽秧“献竜山”时要杀猪祭祀。遇到人生病时,先请“白母”看卦,然后照卦决定“叫魂”或“送鬼”。平时牛进家、狗爬灶、狗上房顶,黑蛇进家或上房顶、竹鼠进家,以及土蜂包梁、母猪吃小儿,见蛇交配等,都视为不吉利,将有祸事发生。有的还忌讳从北方开门开窗、开灶门、开厩门,认为北方开门,有“白虎”进来。彝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有少数一夫多妻的现象,有的因正妻无出而重婚。彝族我数是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到外族通婚。过去的婚姻习俗,是比较典型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当男方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便请一个夫妇双全的人做媒向女方父母说亲。如果同意,就拿点酒肉到女方家里吃“塌口酒”,也叫“合拢酒”,并由女方父母开给一个年龄生辰的“八字贴”,由男方去“合婚”。合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甲子“算命”;另一种是“合香婚”,即选择两柱长短、粗细相同的香,一齐点燃,如同时燃尽就表示合得上,如果有一柱先燃尽就圾示合不上。合上婚以较密切的亲友作客。“吃小酒”主要是议定婚礼数量,席上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和客人帮助“公断”,作出最后决定。以一般中等价格而言,大约要银元60元作为礼银,另外还要奶母钱10元左右,猪肉60斤,米6斗(约100千克),以及结婚时用的被子、衣服、首饰等。上述活动都是把姑娘指使开,瞒着女方进行的。他们认为,如果预先让姑娘进行说服工作,在打通思想之后,临近婚前的半个月就把她送到阿舅、阿叔或其他适当的亲戚家里,让她专心一志做针线、办嫁妆,直到婚期的头天才接回来。遇到少数姑娘,虽经说服,但对包办婚姻执意不从,则采取强制办法,为防止女方逃婚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接近婚期,就把姑娘关进房屋,并找人看守超来。有钱人结婚,新郎披红骑马,新娘坐轿,雇人吹喇叭。大多数是新郎走路,新娘由表兄弟背,或雇人背,路程较远的只在出娘家门和进婆家门时背一程。娘家送亲的要聘请6个姑娘和几个娘娘这类的长辈,共10人左右。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就回娘家去了。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往,一两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这样往返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妇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很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结婚时用株栗树枝和樱桃花搭一个青棚,在青栅下宴请亲友。男方要请三天客,第一天叫“进门”,第二天叫“正席”,第三天叫“拜客”,其中第二天“正席”最隆重,请的客人也多,花费很大。为了解决结婚时经济上的困难,彝族中有“帮”的习惯,就是在聚亲之前,一些关系较密切的亲友,都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帮助若干斤肉或几瓶酒、几斗米,这种“帮”也相当于借,不过平时不必赔还,等到对主儿子聚亲时便如数赔还。有的男方经济困难,请不超客,可拿一点肉、酒、米到女方家里,由女方请一天客,等一个月后把新娘接回来即可,也免去了三番五次地“回门”,这种办法被称为“上倒闸门”。经济更困难的,便只好去“上门”。通常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就招男方入赘,入赘者有财产继承权;女方父母有儿子,但年龄较小者,多采取让男方定期上门的方式。上门期满分家出来时,可以得至一点家具,有的也分给一头耕牛。丧事方面,古代彝族是火葬,后来逐渐改为土葬,用棺材殓装,埋后垒出坟堆,有钱人家还立石碑。老人临死之前要用布包几粒米,在死者嘴边接触一下,并说道:“你不要把家里的衣禄口粮带去了,要留下给后辈人,”这叫做“接气”。死者有几个儿子,便放几点碎银子在他嘴里,叫做放“含口钱”。死者是女性,殓装时盖7块布,是男性盖9块布,第一块要盖过全身,其余几块可以一块比一块小。发送前要请“白母”“教路”,祖父祖母死时,还要砍一枝糠皮树,彝族叫“阿波阿尼西”(即“祖父祖母树”),做成小木人,穿上衣服,供奉超来,象征祖父祖母。这种树平时禁止砍伐。发送时要杀牛请客,不过除了必须报丧的亲戚外,一般都不主动去请,而本寨和外寨的亲友到发送那天都自动前来吊唁,这样才表示对主人看得起。彝族的节日跟汉族有很多是相同的,正月过春节,从除夕过到正月十六,二月“打扫寨子”、“祭竜”、“献庙房”、“献水井”,三月清明上坟修墓,四月做重阳会、献竜山,五月端午包粽粑,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杀牛祭祖,七月半接老社公,八月十五蒸糕献月亮,冬至吃汤圆。这些节日中最隆重的是过春节,春节期间青少年喜欢丢包、打陀螺、荡秋千。彝族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但识彝文的人很少,至今县内尚存彝文书籍手抄本23册,包括天文、地理、故事、医药、祭祀等内容。彝族常用的乐器有月琴、三弦、葫芦笙、笛子、哨呐、地芦杆、口弦等。流行的舞蹈有跳笙、跳七姑娘、烟盒舞、虎脊舞、拍拍手、阿由色、穿花鹞子翻身舞等。以跳笙最为普及,跳法很多,有三跺脚、拖慢步、小歪腰、龙摆尾、公鸡领母鸡、老牛拖稻草、老倌插豆架等。平时爱唱山歌。山歌分两种,一种是在家里唱的,包括祝酒歌等,一种是在山上唱的情歌。男女对唱山歌,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彝族风俗允许的男女青年主要的社交活动。寨与寨之间的男女青年,在唱山歌前,须预先约定时间、地点,并互相留下烟盒、银纽、铜口弦之类的随身携带物品一件,作为“当头”,以示守信,到预约的晚上,男女双方各五六人,到给定地点烧超一堆火来,尽情地对唱,直到深夜,甚至唱至黎明。有的通过唱山歌互相爱慕,由男方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最终结为夫妇,不过这类情况不多。 江城的哈尼族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初唐时期建立的南诏地方王国,所辖“三十七部蛮”中的因远、思陀、落恐、溪处、维摩、现强、王弄等七部,大多是哈尼族。江城的哈尼族支系很多,建立自治县以前他们的自称和他称共有17种,即碧约、卡多、卡别、切地、西摩洛、白宏、布孔、布都、白壳、腊米、阿梭、多塔、本人、阿卡、额都、麻黑、窝尼等。从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来识别,碧约、卡多、卡别是三种支系,白宏、布孔、布都、阿梭、多塔属豪尼支系,切弟、腊米属哈尼支系,西摩洛属哦怒支系,白壳、本人、阿卡、额都、麻黑、窝尼是哈尼族支系的别称。江城是哈尼族聚居区之一,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曲水镇、宝藏镇、嘉禾乡、国庆乡较集中,目前约有哈尼族66796人。哈尼族多选择凉爽的半山腰地带盖房建寨。民居主要有四种建筑形式:土掌房、蘑菇房、杆栏式房和封合式瓦房,现多为砖混结构平房或楼房。哈尼族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的主要节日是“哈尼年”。2006年1月20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每年公历12月20日为江城哈尼年,并放假3天。过哈尼年时,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酿酒、舂粑粑、祭天地、祭祖宗,男女老少都穿新衣服、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腊肉、粑粑。哈尼族人喜爱唱歌跳舞,比较流行的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等。常见的民族乐器有葫芦笙、小三弦、铓、地芦杆、口弦、哩噜、锣、鼓、竹筒,男的喜欢吹叶子,女的喜欢吹响蔑。哈尼族有“猎神”的习俗。他们认为每个寨子里都有一个猎神,打猎时能不能碰上野兽,是“猎神”暗中指点;能不能打到野兽,靠“猎神”暗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