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宣传片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宣传片
柘荣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联福州、北接温州,县域面积538平方公里,辖2镇7乡119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11.1万人,是闽东苏区、革命老区,县域主 要特点可概括为“2+1+6”。 一、“2”即“中国慢城”“闽东药城”建设。中国慢城:积极融入福建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统筹全域旅游、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事业发展,推动治理精细化、智能化转型,形成“中国慢城”与“生态乐游区、文化风情区、茶药康养区"相呼应的“一城三区”格局。闽东药城:全县集聚20多家药业及其关联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家,产品覆盖化学药、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兽药、药包材六大领域。2022年,药业全产业链产值约20亿元,税收6910万元。2021年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县级唯一),2023年创成宁德市首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1”即省级文明县城。2021年,柘荣县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称号。2022年度省级文明县城测评位列全省第15位,全市第2位。 三、“6”即六个县域品牌。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养生元素丰富多样,是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老年人宜居城市”“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2.88岁,超全国水平4.95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世界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柘荣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马仙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灯谜、评话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两度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太子参年种植面积4.3万亩左右,是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适宜区"和全国太子参主要集散地之一。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福建省“福九味”闽产药材品种名单和福建省十大公用区域品牌。中国刀剪之乡:拥有250多家刀剪企业,年产量3亿把,产值20亿元,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吸引“张小泉”等龙头企业落户柘荣。2008年荣膺“中国刀剪之乡”称号,2019年底“柘荣剪刀“集体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批。中国僧服之乡:全国四大僧服品牌“相牌”“觉牌”“了尘”“芭黎(台湾)“均落户柘荣,是全国最大的僧服生产基地,年产值最高年份达4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中国高山白茶之乡:全县7万多亩茶园分布在500-1200米高山,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11亿元,白茶产量位居全省第三。2021年“柘荣高山白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被评为“高山白茶之乡”。
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柘荣县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明初属福宁县;明成化九年(1473)属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属福宁府霞浦县。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明正统六年(1441)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清乾隆四年(1739)复置。 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0年(1931),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民国 21年(1932),为霞浦县第六区。民国22年(1933),为霞浦县第四区。民国23年(1934)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 区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1935)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 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即民国31年移驻福安)。民国32年(1943)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民国34年(1945)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 (1947)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49年6月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 专区)。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 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 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1989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柘荣列入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市、县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