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招商视频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宣传片

地区
福建省 > 泉州市 > 安溪县
浏览量
10次
发布于
2024-05-29 15:16:13
区县介绍

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范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区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88个村居,户籍人口121.2万人,常住人口100.4万人,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普通话与闽南语。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2013年,安溪县名列“中国百强县”。 2019年,安溪县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安溪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安溪劳动人民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品种特性的基础上,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安溪茶文化。      安溪县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    2022年,安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增长3.5%。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较2021年度提升4位,最具投资潜力位列第11位、提升7位,绿色发展位列第51位、提升1位,科技创新位列第73位、提升2位;获评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林木树种,有马尾松、建柏、油杉、木荷、樟树、苦楝、赤皮、栲树、红栲、米槠、甜槠、石栎、两广石栎、青岗栎、南岭栎、栎叶枇杷、红楠、大叶楠、檫树、酸枣、山杜英、红豆树、少叶黄杞、蕈树、山矾、相思树等。主要供作用材。樟树供作造船和炼制樟脑油之用。  野生果类,有毛花猕猴桃(俗称毛桃)、京梨(俗称扁担锥)、茅莓、桃金娘。  牧草种类,有野古草、芒白茅、五节芒、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马兰、胜红蓟等多种以及杂草。  药用植物,有山苍籽、三尖杉、黄柏、狗脊、黄枝子、巴戟等。  野生动物,分布于内安溪山区。  兽类,虎、豹、狼少见,主要是山獐、豪猪、豹猫(石虎)、野兔、山羊、水獭、穿山甲等。  爬行类,有蟒蛇(锦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壁虎等。  两栖类,有棘胸蛙、虎致蛙、泽蛙、水龟、平胸龟。  鸟类,种类繁多,遍布全县,主要有鸠、家燕、老鹰、布谷鸟、白闲、普通秧鸡、蓝胸秧鸡、鹦鹉、猫头鹰、斑啄木鸟、黄鹂等。  微生物,食用菌资源,主要有红菰、香菰等。

安溪,周属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属闽越国地。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故闽越国地。元封元年(前110),东越王叛汉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前85年),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自立冶县,安溪属冶县。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以南部都尉地为建安郡,增设东安县,安溪属东安县。  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安溪属晋安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仍为晋安郡。梁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安溪属南安郡晋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安郡为南安县,安溪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南安县属建州。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丰州。贞观九年(635),丰州并入泉州(即今福州)。安溪仍属南安县。嗣圣元年(684),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武荣州南安县。景云二年(711),改武荣州为泉州(即今泉州),天宝元年(742),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泉州。安溪一直属南安县。  唐咸通五年(864),划南安县西界两乡始置小溪场,属南安县。后周显德二年(955),小溪场监詹敦仁向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县,属清源军。  宋乾德二年(964),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清溪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乃复为州。清溪县属泉州。  宋宣和三年(1121),厌其名与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为安溪,属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安溪县属泉州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属泉州。二年改泉州路为泉宁府,不久泉宁府复改泉州路。安溪县属泉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复立泉州分省,后复为路,安溪县属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路改为福建行省泉州府。九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安溪县属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沿明制,安溪县仍属泉州府。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翌年(1912),成立中华民国,改为民国纪年,并废府、州、厅,福建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全省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3年6月,依原辖区域置闽海、厦门、汀漳、建安四道;安溪县先后属南路道、厦门道。  民国16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安溪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和福州、厦门两特别市,安溪县属兴泉省。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设四省取消,安溪县仍隶福建省。是年7月,福建省政府遵照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训令,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安溪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24年10月,全省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和厦门市,安溪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军福建。8月17日福州解放,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8月31日安溪县城解放,9月正式成立安溪县人民政府。是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溪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之后,行署名称略有更改,先后隶属泉州行署、晋江区专员公署、晋江专署、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安溪县隶属泉州市。1990年,安溪县域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的县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