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宣传片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宣传片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区域范围 莆田市秀屿区位于莆田市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2海里。东濒东海,南与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为邻,西南与泉州市泉港区隔海相望,西与莆田市城厢区接壤,北与莆田市荔城区毗连,东北与莆田市涵江区、福州市福清市隔海相望。区域总面积526.31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452.28平方千米。 三湾环绕 秀屿区山海兼具,资源丰富。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三湾环绕,全区海域面积2800平方千米。20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987平方千米,湄洲湾深水岸线长达21.4千米,可建上百个万吨级泊位码头,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秀屿区东临闽中渔场和乌丘屿,南有湄洲岛。陆域由北而南伸向海洋,西部海域拥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湄洲湾天然深水良港——秀屿港,东部有平海湾及福建省最大海湾——兴化湾。海域广阔,岛礁星罗棋布,海洋生态环境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海洋牧场”。秀屿区不仅是莆田市海洋开发基地,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之一。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的南日岛是福建省最大的离岛,具有集海水、海风、海景为一体的海岛资源优势。 交通枢纽 境内莆田火车站按照国家一级站场标准设计,是向莆铁路的终点站,也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的交会站;沈海、莆永、莆炎高速公路及福厦铁路、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从境内穿过;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和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秀港大道等疏港通道直达秀屿港口和东吴港口。周边疏港公路通过省道S306与沈海高速、莆永高速、莆炎高速和324国道相接,并入全国公路网,为港区物流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境内秀屿港常年不冻不淤,风平浪静,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15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港,30万吨级巨轮可在港停泊,是大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港最佳选址。秀屿港已开辟为国家一类口岸,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也是全省两散核心港区之一。
【地形地貌】 秀屿区地处莆田东南沿海低丘地带,全区多台地丘陵,多港湾,多岛屿。东部有大蚶山脉,南部有鹭峰山脉,西部有嵩山山脉,北部有五侯山脉,最高山峰大蚶山海拔399.1米。台地广泛分布于区内各镇,属花岗岩类风化剥蚀台地,地势平缓;丘陵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埭头镇、平海镇,坡度在15~30度之间,山丘规模小,山顶多呈浑圆状,山脚多为凸形坡。主要港湾有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地带性土壤多为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 【地质构造】 秀屿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处于长乐至南澳北东向断裂带和仙游至漳平东西向活动构造带复合部,地质多被第四纪地层及残积层所覆盖,堆积层下伏基底主要为酸性岩浆岩体和基性岩浆岩体,出露少,地表构造痕迹不明显。多组断裂切割的断块,为相对下降幅度的开阔地区,地层为第四系更新统及全新统的河海交替沉积层。 【气候】 秀屿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台风影响,秋季干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20.8℃,平均最高气温24.2℃,平均最低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37.5℃;多年平均降雨量1330.3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82%,平均降水量以6月份最大,10月至翌年2月雨水较少,为旱季,降水量仅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8%;全年无霜期364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25.5小时;9月至翌年5月盛行东北风,6-8月多为偏南风,8级以上的东北风及“北风干”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2022年,较历史同期相比,秀屿区气温正常,降水正常,日照时数正常。 气温 年平均气温20.8℃,较历史同期持平。年最低气温3.4℃,出现在2月21日;最高气温35.8℃,出现在8月6日。 降水 年降水量1188.1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142.2毫米。5月11-13日受西南急流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秀屿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累积最大雨量127.0毫米出现在南日镇东罗盘岛站; 6月5-18日受西南急流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秀屿区出现连续降雨过程,秀屿国家站过程累积雨量达406.7毫米,其中6月14日08时-15日08时累积雨量最大为108.1毫米; 7月5-6日受台风“暹芭”外围影响,秀屿区出现大雨到暴雨,秀屿国家站过程累计雨量达94.1毫米。 日照 年日照时数1965小时,较历史同期偏少63小时。 【气象灾害】 台风是区域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平均每年登陆或影响2-4次。2022年,秀屿区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暴雨,对区内经济生产未造成严重影响。 水灾 5月11-13日受西南急流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秀屿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累积最大雨量127.0毫米出现在南日镇东罗盘岛站; 6月5-18日受西南急流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秀屿区出现连续降雨过程,秀屿国家站过程累积雨量达406.7毫米,其中6月14日08时-15日08时累积雨量最大为108.1毫米; 7月5-6日受台风“暹芭”外围影响,秀屿区出现大雨到暴雨,秀屿国家站过程累计雨量达94.1毫米。 旱灾 2022年,秀屿区干旱时间持续长。8月29日-10月5日,连续出现38天干旱少雨天气,达到气象大旱标准。 自然资源 【概况】 2022年,秀屿区耕地面积14162.97公顷(同比减少0.15万公顷,主要用于建设),粮食播种面积0.66万公顷,粮食产量3.9万吨;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林地数据融合结果,林地面积8213.97公顷,森林覆盖率9.22%,森林蓄积量48.78万立方米。重要矿产资源有铁矿、钨矿、铜矿、铅矿、钼矿等。秀屿区是福建省海洋大区,根据2021年3月份区自然资源局联合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秀屿区养殖用海调查数据,全区海岸线总长301千米,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以及海上204个岛屿礁成为秀屿区海洋资源的天然宝库。重要海洋资源有海盐、浅海砂矿区、海洋捕捞、海港、海岛等。主要旅游景点有平海天后宫、天云洞风景区、后海渔村、土海湿地景区等。 【土地资源】 根据区自然资源局提供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按照同口径统计,秀屿区土地总面积526.31平方千米(含滩涂面积)。陆域面积452.28平方千米,其中湿地7473.26公顷、耕地14162.97公顷、园地503.65公顷、林地6619.69公顷、草地371.3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823.9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17.07公顷、水工建筑用地203.27公顷、水域用地2971.62公顷、其他土地4953.72公顷。 【湿地资源】 根据2010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秀屿区湿地面积54230.55公顷(含北岸经开区和湄洲岛片区,其中秀屿区面积39148.71公顷),其中浅海水域面积34103.57公顷、岩石海岸面积2913.81公顷、沙石海滩5134.61公顷、淤泥质海滩5467.97公顷、红树林36.35公顷、永久性河流56.04顷、库塘87.09公顷、运河/输水河面积152.21公顷、水产养殖场4189.59公顷、盐田2089.32公顷。2021年,根据《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和《福建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暂行)》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确定秀屿区兴化湾湿地、黄岐湿地、后亭湿地、鸡甲屿边湿地、平海湾湿地、万湖海滩湿地、小砖湿地、虎仔屿湿地等8处湿地,列为秀屿区第一批一般湿地名录,其面积分别为5997.63公顷、353.29公顷、353.42公顷、2723.86公顷、3111.44公顷、3390.02公顷、8.25公顷和16.84公顷,总面积15659.48公顷。 【矿产资源】 2022年,秀屿区全区现已发现矿产资源11种,其中金属矿产有铁矿、钨矿、铜矿、铅矿、钼矿;非金属矿产有化肥用蛇纹岩、滑石、长石、脉石英、高岭土、花岗岩(含饰面用和建筑用)等。饰面用花岗岩有月塘镇岱前山辉长岩、“平海锈石”(细粒花岗岩)、埭头镇后郑花岗闪长岩及东峤镇珠川雕刻用辉绿岩。区内可供开采的矿产主要为建筑用花岗岩。 【森林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秀屿区全区土地总面积526.31平方千米,林地面积8213.9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2%,森林蓄积量48.78万立方米,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928.51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60%,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751.81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176.7公顷。秀屿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闽东南戴云山东温暖亚热带雨林小区”“莆田、仙游东南半岛木麻黄、相思树植物段”。境内原生植被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经长期利用开发,原生植被群落已不再是主体,现多为旱生性草坡。五侯山、鹭峰山、大蚶山等多为人工种植的相思树、黑松,林下植被稀疏,主要有毛马唐、狗尾草、短穗画眉草、飞蓬等,有自然生长的槟柃,混生少量山芝麻、小叶赤楠及菝葜等植物;村庄道路及房屋周边种植少量黄槿、榕树、樟树、苦楝等乔木,以及龙眼、荔枝、枇杷等果树;海岸带、农田、河沟及房屋周围种植有木麻黄防护林。 【海洋资源】 秀屿区是福建省海洋大区,根据2021年3月份区自然资源局联合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秀屿区养殖用海调查数据,全区海域面积280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301千米,其中大陆岸线176千米、海岛岸线125千米,陆岸线曲折率1:5.8;全区拥有大小岛屿20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9个、无居民海岛195个。区域内有特殊保护海岛1个、重要滨海湿地3个、海洋保护区4个、重要渔业水域9个、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4个、重要自然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4个。 海洋矿产资源海域内有浅海砂矿区3处295.21公顷,其中南日砂矿区已探明地质储量518万立方米;乌丘屿拗陷油气区初探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储量达2.7亿吨。 海洋能源资源 海域内海水含盐度高,日照风力充足,蒸发量大,滩涂宽阔平坦,具有发展盐业的良好条件。2022年,全区临海有可开发盐田1845公顷,为福建省主要产盐区。境内莆田盐场是省内重要的盐业生产企业,产盐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年内,盐产量10.74万吨。南日岛海域、平海湾建有海上风力发电场,可开发风电规模316.76万千瓦,主要有龙源风电、中闽风电、福能风电、三川风电等风电龙头企业,已投产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7.86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67.46万千瓦、海上并网发电140.4万千瓦。是年,全区风电产值47.83亿元,税收4.73亿元。 海洋生物资源 秀屿区海域面积大,滩涂宽阔,底质类型齐全,岛礁众多,适宜于多种鱼、虾、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湾内潮差大,潮流通畅,又有木兰溪、萩芦溪等河流注入,海水中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水质肥沃,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湾内水域中浮游生物总量达168毫克/立方米,为鱼、虾、蟹、贝和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海洋生物有769种,其中浮游生物225种,底栖生物(包括潮间带)544种。经济种质200多种,可供增养殖的有数十种。一年四季均有鱼汛:春汛有带鱼、大黄鱼、乌鲳、马鲛、鲨鱼、海鳗、虾、鳓鱼,夏汛有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短尾大眼鲷、刺鲳、鲨鱼、海鳗、小带鱼、绒纹线鳞屯、舵鲣,秋汛有鲨鱼、海鲶、海蜇、对虾、海鳗,冬汛有带鱼、大黄鱼、蓝圆鲹、小公鱼、梭子蟹、毛虾等。 【旅游资源】 秀屿区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三湾环绕,全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人文景观丰硕,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生态环境、候鸟栖息为主的土海湿地公园;有以自然风光、洞天怪石为主的埭头天云洞;有以沙滩浴场、海岛风情为主的南日岛、平海湾度假胜地;有文化积淀深厚的陈靖姑祖祠、东峤九龙山白云洞、平海天后宫等。埭头、南日、平海等镇海岸沙滩连片,拥有优质的金色沙滩;位于东峤镇的莆田盐场是福建省最大的食盐生产地,具有开发白色盐文化的旅游潜力;乡村绿色农产品、渔村海产品可赏可尝,是舌尖旅游基地上选;上塘珠宝城是中国银饰城,是开发旅游特色商品的重要基地;“蓝色海洋”与“金色沙滩”“银色饰品”“绿色山水”“白色食盐”共同构成秀屿区“五彩旅游”的美丽图景。2022年,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平海天后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平海卫城隍庙、青峰岩摩崖石刻、嵩山寺仙姑妈祖殿、壶南祠);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个(南日镇);省级金牌旅游村1个(平海社区);省级旅游特色村11个(洋埭村、渚林村、珠川村、湖东村、温李村、平海村、港南村、苏厝村、马厂村、白山村、锦山村);省级旅游观光工厂1个(莆田盐场),市级观光工厂2个(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莆田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省级“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个(后海渔村、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天云洞风景区、后海渔村、土海湿地景区、南日九重山风景区、汀港山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6个(东庄嵩山旅游景区、上塘珠宝城、南日镇烈士纪念碑、浮叶村、皇帝山、九龙山景区)。
人文历史 【建置沿革】 秀屿建区前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前,秀屿区地属扬州域七闽之地;周显王三十五年后,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属闽越国(又称东越国);元封元年(前110),汉军灭闽越国,属会稽郡;始元二年(前85),属冶县;建安十二年(207),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析南部都尉,境内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属晋安郡;梁天监元年(502),析晋安郡,设置南安郡,属南安郡;陈永定初(557),升晋安郡为闽州,属闽州。天嘉五年(564),陈文帝遣章昭达(晋安人),率水陆二军讨伐割据建安、晋安两郡的陈宝应。陈败,逃至蒲口(相传为今东庄镇莆头村)。境内地名始见史籍。光大二年(568),闽州改丰州(今福州市),设莆田县,属之。不久县废,时境内属丰州之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再置莆田县,秀屿地属莆田县。翌年,县废,秀屿地属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从南安县析地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县治延陵里,隶于丰州。圣历二年(699),改丰州为武荣州,又改武荣州为泉州,再改泉州为清源郡。境内属莆田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遂决定划莆田县的百丈镇(今大洋、新县、庄边、白沙)和仙游县的游洋镇(今游洋、钟山、石苍、象溪)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设县,取名“兴化”,县治设在游洋镇。建太平军领之,不久改为兴化军,军治亦设于游洋。太平兴国八年,兴化军治迁莆田县城厢。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湘溪(今涵江区新县镇)。民间称县治游洋为旧县(古邑),县治湘溪为新县。明正统十三年(1448),裁撤兴化县,析长乐、武化2乡6里地入广业里归莆田县辖;永贵1乡4里地并入兴泰里归仙游县辖。清朝时,省级行政区下分道、府、县三级,兴化府隶于福建闽海道,仍辖莆田、仙游二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府、州建制。民国二年(1913),兴化府撤废,莆田、仙游二县属南路道。民国三年(1914),实行省、道、县三级制,莆田、仙游属厦门道。民国十五年(1926),废除道治,改为省、县二级建制,莆田、仙游直属福建省辖。民国廿三年(1934),福建设置行政专员督察区公署,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莆田、仙游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民国廿九年(1940)六月,省划南日岛归莆田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行政区重新划分,莆田、仙游先后隶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更名为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又称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仙游二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管辖。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5月,莆田专区更名为莆田地区,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从闽侯县螺洲迁至莆田城关。1979年1月,改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莆田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地和辖县不变。1983年5月,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析莆田地区的福清、永泰、平潭、长乐、闽清五县归福州市管辖;同年9月9日,基于开发湄洲湾需要及兴化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渊源,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辖莆田、仙游两县。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由莆田市直辖,负责湄洲岛开发建设,区划版图仍属莆田县。1996年2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由莆田市直辖,对笏石、忠门、秀屿、灵川4个镇行使管辖权,负责湄洲湾北岸经开区经济建设,区划版图仍属莆田县。1997年10月,忠门镇区划调整,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1999年7月,灵川镇区划调整,增设东海镇。2000年5月,省民政厅同意东埔乡设为镇建制;12月,秀屿镇更名为东庄镇。 秀屿建区后 2002年2月1日,国务院同意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莆田县,在原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简称北岸经开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简称湄洲岛)的基础上设立秀屿区,将原北岸经开区管委会辖下的灵川镇、东海镇划归城厢区管辖,将原莆田县的东峤镇、埭头镇、平海镇、南日镇划入秀屿区管辖;湄洲岛管委会行政职权不变,区划版图归属秀屿区。2007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核准保留北岸经开区为省级开发区;4月,市委、市政府对重新挂牌的北岸经开区区域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北岸经开区管委会辖忠门镇、东埔镇和山亭乡,区划版图仍属秀屿区。2010年1月,山亭乡改为镇建制;2016年1月,月塘乡改为镇建制。截至2022年底,秀屿区下辖笏石、东庄、东峤、埭头、平海、南日、月塘等7个镇。 【行政区划】 秀屿区区域总面积526.31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452.2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秀屿区辖笏石、东庄、东峤、埭头、平海、南日、月塘等7个镇,下设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134个;北岸经开区管委会辖山亭、忠门、东埔等3个镇,湄洲岛管委会辖湄洲镇1个镇。北岸经开区和湄洲岛区域版图仍属秀屿区。 【人口状况】 常住人口 2022年,秀屿区常住人口48.5万人,其中男性24.6万人,女性23.9万人,出生率5.97%,死亡率6.87%,自然增长率-0.9%,城镇化率43.7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22年,秀屿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聚焦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好“两稳一保一防一控”(“两稳”指围绕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一保”指保就业,“一防”指风险政策措施)重点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年内,秀屿区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评“福建省双拥模范城”和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县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评为优秀,第三季度项目工作正向激励考评位列全省各县区第一,成功举办建区二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是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76亿元,比增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9.06亿元,比增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78亿元,比增19.4%;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达31.13亿元,比增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1.04亿元,比增6.6%;农业总产值98.3亿元,比增2.9%;外贸出口总额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72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6元,比增7%。 【发展动能积蓄增强】 2022年,秀屿区制定完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坚持每月调度协调、一线办公推进、“提醒单”督促、“红绿旗”评比、“微信群”晾晒5项制度,39个项目顺利开工、25个项目实现竣工、112个项目提速推进,24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8亿元,3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4%,居全市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东南沿海最大的涂料生产基地三棵树产业园试投产,永荣CPL二期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叉车电机行业隐形冠军聚力电机扩建投产,项目建设质效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拟建成投产的20个重点用能项目全部取得能评批复,新增专项债资金31.5亿元,对接政策性银行长期限、低利率项目贷款34.7亿元,争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9.2亿元。 【产业链条延伸集聚】 2022年,秀屿区聘请产业、金融顾问19名,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成立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实质性运行。是年,秀屿区注重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精心培育10条产业链,全市率先绘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首家制定企业“发展清单”“服务清单”并在全市推广,重点产业发展清单11个共性指标居全市第一。实行全产业链招商模式,既要顶天立地大项目,也要铺天盖地专精特新项目,签约产业类项目37个,其中开工13个、投产15个,开工、投产项目数均居全市第一。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建筑业扶持政策,实施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举措30条,落实减税退税降费18.5亿元、惠企资金1.3亿元。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石门澳产业园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永荣科技全市首家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总投资98亿元的己二腈、总投资8亿元的益杰新材料2个项目实现签约,石门澳作业区6#9#11#泊位等48个项目加快推进,产值427亿元,占全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的57.2%、全市第一,比增39.5%、全市第一。新能源产业,已投产风电总装机容量207.9万千瓦,年创税收3.8亿元,均居全市第一。圣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级改造等5个项目动工建设、迈锐光伏等4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23.3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总投资60亿元的鑫玺源、生物制药原料药生产基地等5个项目实现签约,奥言医疗当年度签约、当年度投产、当年度纳统,联东U谷创成全市首个生命健康小微产业园,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医养综合体百寿康正式营业,全市单体库容最大冷库栢合冷链物流园主体竣工。工艺美术产业,国家级木材智慧园区综合配套项目加快推进,抖音QIC珠宝质检仓实现试运营,第二届香文化产业大会、第三届“七夕”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第二届一站式木质家具家居用品集采节等活动成功举办。食品产业,全省首个鲍鱼科技产业园动工建设,壹路鲜伴、皇磊米业、区牲畜定点屠宰场等6个项目实现开工,诚壹实业、环好食品建成投产,“十全食美”南日福鲍宴正式推出,鲍鱼及制品出口量价齐增。鞋服产业,组织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10个、全市第一,龙飞科技等3个项目签约落地,莆田学院华峰产业学院挂牌成立,华峰新材料全市唯一一家获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文旅经济产业,皇帝山沙文化旅游区等6个项目实现签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南日镇、平海社区分别获评省级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九重山、汀港山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区接待国内游客280万人次、增长率全市第一。数字经济产业,药械网、屹立智能化等3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瞪羚”企业,佳群科技等6个项目签约落地,平台企业交易额突破320亿元。绿色经济产业,海洋渔业碳汇核算与交易示范基地等2个项目正式签约,中天现代农业等8个项目顺利开工,永荣科技、中锦新材料获评省级“绿色工厂”。 【海洋经济活力迸发】 2022年,秀屿区海洋大区优势凸显,37个项目列入市海洋经济产业年度重点任务,总投资1247.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65.7亿元、超序时进度9.3个百分点,20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386亿元,其中9个项目实现开工,完成产值594.6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产业产值的51%、全市第一,比增22.5%、全市第一。推进南日岛全域开发,新华社智库经济分析报告《打造福建海洋牧场“南日岛样本”仍需政策助力》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南日岛南开公司实现实体化运作,国鲍荟研学中心投入运营,“优选金地标×秀屿南日鲍”、开海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深化创建全省首批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落地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蓝碳”交易走在全省前列,全省首个海洋牧场通航可视化电子围栏系统建成投用,2.5万口渔排、4.5万亩浮球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与网箱养殖融合示范项目、全省最大渔旅融合示范项目6万方智能型高端深海养殖装备开工建设,现代渔业迈向集约化、智能化,全年水产品产量62.12万吨、比增5.9%,渔业产值80.71亿元、比增8.5%,产量、产值总量均居全市第一。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科研基地挂牌成立,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城乡品质提档升级】 2022年,秀屿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深化,高铁、城东、物流片区连片开发,国投迎宾府、澳德状元里、柒号院3个品质楼盘相继入市,完成房地产投资42亿元,比增11.4%、全市第一。国道G228、笏石大道开工建设,联十一线加快推进,西马二路一期、西塘街等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坝津街、毓秀东路、平海湾疏港公路埭头至平海段及溪边连接线4条断头路顺利打通,新建人行天桥2座,“四横四纵”、外联内畅交通格局日趋完善。首个智慧体育公园建成投用,新建口袋公园5个,土海百亩花海新晋热点打卡地,铜锣湾·万达广场盛大开业,商务大厦、建筑业总部大楼揭牌启用,丰树物流全面完工,智慧电商物流园签约落地,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达成电商人才战略合作。乡村振兴“1镇12村”试点不断拓展,编制村庄规划95个,提升产业扶贫基地28个,“镇镇有基地、村村有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建污水管网135千米,整治河道11千米。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力整治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撂荒地375.4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453.33公顷。 【民生福祉殷实厚重】 2022年,秀屿区民生支出23.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1%。完成民生三个“十大工程”项目1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47个,其中每个镇独立办成一件民生实事。深化“科教兴区”战略,秀屿区毓英中学、区实验小学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茅,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创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总校+校区”教育模式持续推进,笏石镇大丘、四新、西徐小学挂牌区实小校区,25个教育提升项目有序实施,莆田一中秀屿校区、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南日中心小学教学楼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市实验小学秀屿分校、区实验小学城东校区、平海东湖中学教学楼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630个。加快健康秀屿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行公立医疗机构院长年薪制;市第一医院新院区征迁基本完成,区医院内科综合楼、东庄卫生院等6个项目竣工投用,埭头卫生院整体搬迁一期、南日卫生院周转房等项目加速推进,月塘卫生院挂牌成立,区镇村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投入5078万元集中采购医疗器械,改善基层就医条件。织密疫情防控防护网,组建海上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实现船舶“北斗”定位全覆盖,成功快速处置“0318”“0808”“1124”疫情,实施国务院“新十条”等优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长者食堂2个、改造提升农村幸福院36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5元。开展“困难群众漏保漏救巩固提升”活动,发放各类救助金1.26亿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9840元。区慈善总会完成换届,募集各类善款5000万元。埭头镇孝悌、樟林、笏石镇坝津东津、下尾定固一期、南日镇平海楼A地块5个安置区竣工回迁,整治埭头半岛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全域就业创业行动。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工程,全市首创海上智治新模式,划分海上网格130个。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百日大会战”活动,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