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宣传视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宣传视频
依兰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依兰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从先秦时开始,依兰始终处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区域。自唐代勃海国时建置,设铁利府;辽为生女真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忽儿海(今依兰旧古城)、斡朵里、呕汗河等卫;清设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清末设东北路道后改称依兰道,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二县。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依兰县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下辖乡(镇)街道情况是:【依兰镇】依兰镇是依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在 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原红星乡晨光村划归依兰镇管辖,全镇总面积 186.45平方公里,辖 4个行政村 11个自然屯、八个社区 57个居民小组 30933户,总人口 75807人。东与宏克力镇交界,南与团山子乡接壤,西与达连河毗邻,北与迎兰朝鲜民族乡隔江相望。依兰镇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汇合地,完达山、张广才岭余脉环绕镇东西南三面,哈同、依勃高等级公路横贯全镇,交通便利。全镇共有耕地 42120.1亩,林地 35452.4亩,牧地 343.7亩,园地 46.8亩。依兰镇是城关镇,郊区以种蔬菜为主,温室大棚是依兰镇的主要特色,黄瓜、柿子、豆角是主要经济作物。【达连河镇】达连河镇是全国 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经济开发区哈尔滨市小康建设示范镇。位于依兰县城西南 22公里,西距哈尔滨市 228公里,东部依牡丹江畔与江湾镇隔江相望,南部张广才岭与林口县接壤,西部与方正县交界,北部临松花江畔与通河县清河镇、依兰镇江畔毗邻。 2001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红星乡与之合并,镇人民政府置于达连河镇所在地。全镇部面积 709.1平方公里,辖 11个行政村, 38个自然屯,五个社区, 25个居民小组,共有 19371户, 55468人。其中农业人口 24328人,哈同高等公路斜穿全镇,镇客运站直通全省诸多城市,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地处张广才岭延伸余脉,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且东部平坦,西南部处深山区。地貌类型为平原、丘陵、高山,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镇域内松花江、牡丹江沿境而过;有杨木沟干渠,八家子干渠,汽化厂排水干渠,红宇干渠,光辉干渠和向前干渠;有对青山林场,先锋林场,红星社办林场。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有限公司、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佳木斯变电所、晨光发电站等,为镇域工业、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镇共有耕地 136920亩,林地面积 393945亩,草原面积 18000亩,水面 79500亩;土壤肥沃,分为暗棕土 10%、黑土 30%、白浆土 10%、草甸土 20%、沼泽土 5.5%、河淤土 24.5%。全镇农田分为旱田、水田两部分。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发展蔬菜、草莓、葡萄和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宏克力镇】宏克力镇是县境内重要的临江农业重镇。位于县城东部,松花江南岸,距县城 47.5公里。东与佳木斯市大来镇毗邻,南与愚公乡接壤,西与依兰镇相连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 2001年全县进行乡镇区划调整,宏克力镇与珠山乡合并。宏克力镇人民政府置于宏克力镇政府所在地宏克力村。全镇总面积 409平方公里,辖 13个行政村 40个自然屯,共有 8143户 26325人。境内南部属张广才岭余脉,多半山丘陵,北部是松花江南岸冲积平原。地势是南岗北沙,西高东洼。全镇共有耕地 210000亩,林地 336000亩,草地 7182亩。土壤肥沃,土壤共分四类:黑土面积 94816亩;草甸土面积 148573亩,河淤土面积 156685亩;白浆土面积 213426亩。全镇五山一水四分田,以旱田作业为主,盛产大豆、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三道岗镇】三道岗镇位于县城东南 50公里。南部与勃利县、林口县接壤,东部与桦南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江湾镇、道台桥镇毗邻。 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三道岗镇与护林乡合并。三道岗镇人民政府设置于三道岗村。全镇总面积 611平方公里,辖 20个行政村 56个自然屯,共有 12279户 46596人。全镇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境内一部分低山丘陵,大部分是山前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有倭肯河、漂荡河、护林河、钓鱼台河;安兴水库和安兴湿地、永平水库、龙兴水库;联合干渠、龙兴干渠、宝山干渠;红旗林场、大项山林场、护林镇办合作林场,为农业和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依勃高等级公路斜穿全镇,是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四市的交汇处,也是附近乡镇的经商集散地。全镇共有耕地 276819亩,林地 58518亩,草地 30418亩。土壤肥沃,共分四类:暗棕土面积 93950亩;黑土面积 47800亩;草甸土面积 166297亩;白浆土面积 29950亩。全镇分水田、旱田两部分。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以盛产“绿帝”牌绿色大豆、香瓜、红小豆闻名周边市县,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万寿菊、甜菜、亚麻。【江湾镇】江湾镇位于县城南部,牡丹江东岸,距县城 22公里。东与道台桥接壤,南与林口县相连,西与达连河隔江相望,北与团山子乡毗邻。 2001年全县实行区划调整后,原长岗乡、原土城子乡牡丹江东岸和原江湾镇合并。江湾镇人民政府置于江湾村。全镇总面积 567平方公里,辖 15个行政村 41个自然屯,共有 8920户 31344人。境内南部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余脉,多半为山地和丘陵地。中部为漫岗地带,坡地较多。北部和西北部为沿江河洪泛区,多为湿地。全镇共有耕地 249317亩,林地 52500亩,草地 1510亩。土壤肥沃,共分 4类:黑土 11万亩,草甸土 5.5万亩,沙壤土 6.3万亩,白浆土 2.1万亩。全镇两山、两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以旱田为主,盛产大豆、玉米、水稻、谷子、小麦,是全县主要的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甜菜,还有部分亚麻。【道台桥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 28公里。东与三道岗镇相邻,南与护林乡接壤,西与江湾镇相连,北与团山子乡相接。 2001年全县区划调整中,道台桥镇与平原乡合并。道台桥镇人民政府置于道台桥村。全镇总面积 418平方公里,辖 22行政村, 62个自然屯,共有 11784户 45038人。境内南属完达山余脉,多半平川地带,地势西高东洼。全镇共有耕地 320000亩,林地 210000亩,草地 480亩。土壤肥沃,共分三类:黑土 237000亩;草甸土 159848亩;白浆土 3500亩。全镇一山二水七分田,以旱田、水田作业为主,盛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是全县主要的产粮基地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
【愚公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 44.5公里。东南部隔松木河与桦南县为邻,南部与团山子乡隔倭肯河相望,西部和北部与宏克力镇接壤,东北部与佳木斯市郊区相连。 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愚公乡与原涌泉乡合并。愚公乡人民政府置于愚公村。全乡总面积 527平方公里,辖 15个行政村 45个自然屯,共有 9043户, 34960人。境内地势为北高南低,北部为浅山区,丘陵起伏,中部漫岗坡地较多,南部为沿河洪泛区,平坦低洼。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六分田。全乡共有耕地 400000亩,荒山林地 138000平方公里;草地 30750平方公里。土壤肥沃,大致分为黑土 364000亩,草甸土 12000亩,白浆土 20000亩,沼泽土 4000亩四大类。全乡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是农业大乡,主要以旱田为主、水田为副的农耕结构,主要盛产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等。经济作物以甜菜,亚麻为主。 2002年开始改为投资少、效益高的美国红提葡萄的种植,现在东兴生态小区已初具规模。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越来越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养畜大户不断增加,畜牧业的收入逐年提高。【团山子乡】团山子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 30公里,东与桦南县土龙山镇一桥相连,南与道台桥镇、江湾镇毗邻,西与依兰镇接壤,北与愚公乡隔倭肯河相望。 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团山子乡与原演武基乡合并。乡人民政府置于团山子村。全乡总面积为 369平方公里。辖 17个行政村 46个自然屯,共有 10075户 35175口人。境内南部属张广才岭余脉,多半山丘陵,北部为倭肯河冲积平原。地貌为南高北低,倭肯河由东南向西北呈半围状绕境流过。全乡共有耕地 256398亩,林地 38000亩,草地 16450亩。水面 5500亩,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壤共分黑油沙土、草甸土、稻田土、山地黄沙土四类。全乡以农业为主,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为全县水稻主产区,旱田盛产大豆、玉米、谷子、高粱,是全县产粮大乡。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迎兰朝鲜民族乡】迎兰朝鲜民族乡位于县城北部,松花江北岸,与依兰县城隔江相望,距离约 2公里。东与汤原县汤旺乡和香兰劳改农场毗邻,南与宏克力镇隔江相对,西与通河县接壤,北与伊春市、铁力市交界。 2001年全县乡镇区域调整迎兰朝鲜民族乡和德裕镇合并。迎兰乡人民政府置于迎兰村,全乡总面积 975.39平方公里,辖 15个行政村, 42个自然屯,共有 7206户, 24426人,其中朝鲜民族村 3个,辖 8个自然屯, 776户,朝鲜族人口 3424人,约占全乡人口的 14%。全乡共有耕地面积 34.28万亩,包括各村 15.35万亩,松花江农场 10万亩,依兰农场 8万亩地,丹清河、烟筒山、四块石三个林场 0.93万亩。林业用地 102.45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 70%,水域面积 2.33万亩,牧地 7.28万亩。土质肥沃,适合水旱田作物生长,内地以黑壤土为主,沿江一带以黄油沙土为主,山区和河流两侧有少量草甸土和白浆土。乡内大小河流纵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松花江贯穿全境,巴兰河、李四崴河、托里木河、无风浪河、舒乐河、洼丹河均匀分布,更有自兴干渠和巴兰河灌渠共灌溉全乡及两个农场的 10多万亩水田,盛产巴兰河牌 A级绿色大米,为迎兰乡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乡有和平和新兴两个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其它均为水旱间作区,旱田作物以大豆和玉米种植为主,是全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山区盛产多种绿色山野菜和种类繁多的蘑菇、木耳、猴头,为加工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巴兰河漂流和四块石抗联遗址两个旅游项目闻名省内外,是省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依兰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依兰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从先秦时开始,依兰始终处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区域。自唐代勃海国时建置,设铁利府;辽为生女真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忽儿海(今依兰旧古城)、斡朵里、呕汗河等卫;清设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清末设东北路道后改称依兰道,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二县。1905年在三姓城设依兰府,1912年改为依兰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初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依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地理位置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 251公里,东距佳木斯市 76公里。地里坐标处于北纬 45° 50′ 40″ ~ 46° 39′ 20″,东经 129° 11′ 50″ ~ 130° 11′ 40″之间。 疆界面积县域南北为最长距 90公里,东西最宽距 75公里。东北至佳木斯市郊,距县城 60公里;东界至桦南县以倭肯河为界,最近距县城 40公里;东南界勃利县,距县城最近界 57.5公里;南界林口县,距县城最近 45公里;西界方正、通河两县,县城距方正县最近界 45公里,距通河县 25公里;西北界铁力市,距县城最近界 50公里;北界伊春市、汤原县,伊春市距县城最近界 60公里,汤原县距县城最近 45公里。全县总面积 4,615.72平方公里。境内有依兰农场,松花江农场和香兰劳改农场,占地 188.85平方公里。全县总耕地面积 2960402.9亩,林地面积 2676395.3亩,牧地 236008.1亩,水域 182,136亩,其他用地 1071782亩。 地质地貌依兰县地质地貌是:地层为前寒武系中元古界黑龙江群。集中分布于东北部松花江南岸、牡丹江东岸、倭肯河西北各地区。 地质构造位置是属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即张广才岭隆起的北缘。本区地质构造运动比较强烈、频繁、复杂,初步划分为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为华夏系或华夏式构造,以及新华夏系等构造体系。版图形似枫叶,状如蝴蝶,西南东三面有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围垅,北面有小兴安岭余脉与外县相隔。四面群山环绕(海拔均为在 150米以上)。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 4条主要江河纵横流经全县。总观全县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式半山区、半丘陵地带。 地貌特征为远近高低起峰峦,泥泽漫岗绕平原;深沟洼浴江河网,五山一水四分田。 气候特征依兰县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干渴悬殊、寒暑俱烈;春季低温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凉爽早霜;冬季严寒干燥。春、冬季节较长,夏、秋为时较短。 依兰县年平均日照时数 2,536.2小时,其中适于作物生长的日照时数( 5月— 9月) 1,190小时,占全年日照的 47%。年平均气温 3.1— 3.6℃,松花江以北地区较江南地区低 0.5℃。无霜期 141天左右。冬季平均降雪为 13.0毫米,积雪深度为 0.1米左右。降水量平均为 555.6毫米。松花江、牡丹江流域 K值(蒸发量)在 0.84~0.90之间,为半湿润地区。 全县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还有 112条小沟小溪,多年平均过境客水总量 34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丰富,总储量 5. 8 亿立方米 ,可采量3. 1 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 4 6,157.91 公顷 ,利用现状是4、 4、一、一、即耕地和森林各占四份,半利用土地和其他用地各占一份。各类土地利用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占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水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率 93.5%,土地垦殖率 42.8%。全县土壤有 8个土类, 23个亚类, 26个土属, 48个土种;主要土壤有暗棕壤、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河淤土和泥炭土。现有耕地中黑土、草甸土占 70%。 耕地面积为 197,360.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2.76%,大部分集中联片,地势平坦开阔。其中旱田 180,544.8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 91.48%;水田 15,558.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7.88%;菜田 1,275.0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0.64%。 园地面积 313.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1%,其中果园 288.02公顷,主要栽植苹果、犁、李子、沙果、大秋等果树,占园地总面积的 91.8%。其它园地 25.74公顷占 8.2%,主要栽植人参、黄芪、平贝、细辛、党参等中药材。园地多分布在地处山区、丘陵区的乡镇。 牧草地面积 15,733.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41%。牧草地包括天然割草地、疏林划场和天然放牧场。多分布在靠近村屯的山河、谷地及少量的沼泽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13,434.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91%。其中,城镇用地 1,812.77公顷,占该地类面积的 13.49%;农村居民点用地 9,981.66公顷,占该地类的 74.3%;工矿用地 1,607.54公顷,占该地类的 12%;特殊用地 32.35公顷,占该地类的 0.21%。 交通用地面积 6,534.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1%。其中,农村道路用地 5,557.79公顷,占交通用地的 85%;公路用地 952.53公顷,占交通用地的 14.5%;窄轨铁路用地 5.59公顷,占交通用地的 0.08%;民用机场占地 18.74公顷,占交通用地的 0.29%;江运码头(包括依兰码头和龙兰港码头)占地 5.28公顷,占交通用土的 0.08%。林业资源林地面积 178, 426.35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38.66%。其中有林地 164,079.3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92%;灌木林地 9,008.6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5%;疏林地 923.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0.6%;未成林造林地和迹地 4,273.8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2.4%;苗圃用地 141.1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0.08%。林地主要分布在南、西、北的山地,多为天然次生林,占林地的 82.1%,人工林占林地面积的 17.9%。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占 90.6%,防护林占 8.9%,特殊用林、经济林占 0.5%。 水资源水域面积 19,813.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29%。其中,河流面积 8,811.28公顷,占水域面积的 44%;水库面积 1,169.91公顷,占 6%;沟渠面积 3,288.4公顷,占 17%;水工建筑物面积 1,655.55公顷,占 8.4% ;苇地面积 72.96公顷,占 3%;滩涂面积 3,223.13公顷,占 16.3%;坑塘面积 1,592.06公顷,占水域面积的 8%。这一地类多分布在东、西部和中部,其中沟渠多分布于平原区。依兰县河流较多,河网密布,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勃利河等大小河流 18条,山涧小河 112条。有大小河沼、坑塘 83个。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 9.44亿立方米。客水多年平均迳流量 323.1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较丰富,埋深在 5— 20米,总储量为 72亿立方米。其中常年可开采利用量为 3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依兰县境内已发现矿产 31种,产地 104处。有大型矿床 4处,中型矿床 3处,小型矿床 61处,其余为矿点。 矿产总类有褐煤、油母叶岩、铁、砂金、石英、石棉、大理石、蛇纹岩等 7种。 黑色金属,有变质水成岩形成的铁矿,岩浆岩构成的铬铁矿。有色金属型有铜矿、砂金、镁矿。 蛇纹岩矿、热液型石英矿、石棉矿, 结晶岩体之水晶石、沉积型磷灰石、热液型滑石,沉积变质之大理石和白云岩、金云母。 县境内埋藏着大量沉积型褐煤和油母页岩,煤炭为 23,106.83万吨,油、炭页岩为 7,805.58万吨,合计为 30,912.41万吨。植物资源依兰县属于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为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依兰县植被面积大,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林木类 : 有松、杨、榆、桦、桑、柞、椴、棠槭、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 花草类 : 花类有秋菊、丁香、月季、海棠、芍药、灯笼、乡球、对红、兰草、吊兰、玻璃翠、山玫瑰、桃柳、凤仙、牵牛、荷包、牡丹、荷莲、鸡冠、夜来香、细粉莲、步步高、虞美人、榆树梅、马兰、水梅等。草类有靰鞡草、大叶樟、小叶划樟、卷毛红、芦苇、草木犀、油包草、马兰草、野苜、香薄、锉草等。 动物资源 兽类 : 有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黄鼬、灰鼠、狐狸、麝鼠、貉、獾、狼、野猪、山兔、山羊、狍子、熊、蝙蝠、刺猬、晰蜴等。 鸟类 : 有燕(紫燕、麻燕)、麻雀、小雀(瞎柳叶、驴粪球)、鸿雁、鹞鹰、乌鸦、布谷、雉(野鸡)、乌雉(野鸭)、喜鹊、鹳(信天翁)、裂(啄木鸟)、鸥(猫头鹰)、鸽、雕(猛禽、尾翎 14根者为东青)、翠雀(鹬)、苏雀(冬鸟)、鸬鹚(水老瓜)、鹧鸪(臭鸪鸪)等。 虫类 : 有蛇、晰蜴、蜜蜂、蜘蛛、蚁、萤、麦奴、粘斯虫、螟虫、蛤蚧、蛙、蚋、蚯蚓、鳖、蚱蜢、蚤、蚰、蝼蛄、水蛭、螳螂、蜡虫、蚜虫、蝇、瞎虻、蜻蜓、蚊、米虫、蝴蝶、蛾、螺、蛴螬、尺蠖、蟋蟀等。 鱼类 : 有鲤鱼、鲶鱼、狗鱼、大白鱼、草根鱼、大马哈鱼、牛尾巴鱼、鲫鱼、银鲴鱼、甲鱼、哲罗鱼、细鳞鱼、雅巴沙鱼、虫虫鱼、川丁子鱼、青根鱼、鳊花鱼、板黄鱼、葫芦子鱼、花鲢鱼、白莲鱼、嘎牙子鱼、黑鱼、鳌花鱼等。 特产资源珍贵山产品有猴头、木耳、蘑菇、蜂蜜、灵芝等。 珍贵药材有人参、鹿茸、虎骨、熊胆、 麝 香、獾油、鹿胎、鹿鞭、珍珠等。 山果 : 有松籽、榛子、猕猴桃(软枣)、桑葚、欧梨儿、山梨、灯笼果、红菇娘、山杏、樱桃、山梨红、山葡萄、草莓(高丽果)、核桃、橡子等。 山野菜 : 有蕨薇(如意菜)、灰菜、管仲菜、刺儿菜(刺树春芽)、山芹、明叶菜、枪头菜、金针菜等。 中草药材 : 中草药材分人工与野生两大部分,共 120余种。有茵陈蒿、扇蒲、地龙、葶苈、石花、黄芪、兰母草、公藤(勾藤)、贯众、鹤虱、桔梗、苍术、石苇、蒲公英、黄柏、山龙、柴胡、苍耳、地榆、苣荬、车前子、虻虫、卷柏、桑、椹、茨菇、百合、蓖麻、木贼、大活、防风、莲子、黄芩、寄生、赤勺、松子、艾叶、苦参、白苣、芸苔、狼毒、韭籽、龙胆草、细辛、五味子、牛蒡子、蒲黄、芦根、茅根、山药等。 毛皮 : 有水獭皮、貂皮、貉皮、狐狸皮、狼皮、元皮(即鼬鼠皮俗称黄皮子)、狍皮、麝鼠皮、鹿皮、虎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