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概况 富阳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下游,属杭州市所辖。 地8坐标为北纬29° 44'〜30° 12'、 东经119 ° 25'〜120 ° 09',东接 杭州市萧山区,南连诸暨市,西倚桐庐县,北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市余杭区接壤,东北与杭州市西湖区毗邻。最东端位于东洲街道五丰村境内,北纬30° 06'、东经 120° 09' ;最西端位于万市镇何务村境内,北纬30° 06'、东经 119° 25';最南端位于湖源乡石龙村境内,北纬29 ° 44'、东经 119° 55' ;最北端位于万市镇东叙村境内,北纬30° 12'、东经119° 34'。区域东西长69. 70千米(东起东洲街道五丰村,西至万市镇何务村),南北宽49. 70千米(南起湖源乡石龙村,北至银湖街道杜墓村),总面积1821. 08平方千米。富春江自西向东斜贯中部, 320国道由北而南穿越全境。区政府驻地富春街道桂花路25号,距杭州市政府所在地31.50千米(径距),水陆交通便利。 全区整体地貌以“两山夹江” 为最大特征。天目山余脉绵亘西北,仙霞岭余脉蜿蜒东南,富春江西入东出,斜贯区境中部。地势由东南、西北向中部倾斜。依其地表水陆形态分,山地、丘陵面积 1439. 60平方千米,占区境总面积的79. 05% ;平原、盆地面积299. 63 平方千米,占16.45%;水域面积 91.98平方千米,占5. 05% ,故有 “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西北天目山余脉分布区以高丘为主,其特点是丘体零乱,丘顶浑圆,丘坡平缓,脉络模糊,多数呈馒头形。坡度组合15 °〜25 ° ,山丘间岗地众多,土层深厚,有利于发展粮、林和各种经济特产,为境内茶叶、蚕桑、板栗、银杏等主要产区。 东南仙霞岭余脉分布区以低山为主,其特点是山势挺拔,脉络清晰,重峦叠嶂,山重水复,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主峰杏梅尖,海拔1065.80米,为全境最高峰。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土壤适宜竹木生长,是境内木材、毛竹主要产区。境内富春江流长52千米,江宽 700〜1000米,平均水深7米。两岸风光秀丽,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富春江一新安江一千岛湖 “两江一湖”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富阳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县,县治即今富阳区区政府所在地。初置县时幅员辽阔,辖境含今桐庐、建德等地。三国吴黄武四年( 225 ), 析富春部分县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寿昌)、桐庐三县。次年( 226), 又析富春部分县地置新城(后改新登)县。富阳、新登两县建置以此而始。 富阳秦汉称富春。新市建国元年(9),改名诛岁。东汉建武元年(25),复明富春。东晋太元十 九年( 394 ),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 )复改名富春,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又改为富阳县,此后富阳之名沿袭至今。新登初名新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 907 ), 太祖朱温为避其父朱诚讳,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于此。 富春之地,春秋属吴越。战国时,楚国屡败越国,夺取浙江以西土地。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 ), 越亡,富阳归属楚国。秦汉以后, 隶属多变。隋、唐直至宋、元、 明、清,均归杭州府(临安府、杭州路)所辖。民国时期,初属钱塘道,民国16年(1927 ),废道直属于省。民国27年( 1938 )改属第一行政区,后又多次变更,至民国37年(1948 ),改隶第四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临安专署,1952年改为省直辖。 1955年划归建德专署。1958年12 月,改属杭州市至今。 富阳历史上曾两度撤并。隋开皇九年( 589 )并入钱唐(后改签 塘)县,大业三年( 607 )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8 月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复置。新登历史上曾5次撤并。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析富春部分县地置新城县,治所即今富阳区西南新登镇。黄武七年( 228 )并入桐庐县,西晋太康十年( 289 )复置;旋又废入富春县,东晋咸和九年( 334)复置;隋开皇九年 ( 589 )并入钱塘县,大业十四年 (618 )复置;唐武德七年( 624 ) 并入富阳县,永淳元年( 682 )复置;五代后梁开平元年( 907 )吴越改名新登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复为新城县。民国3年(1914),改名新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又从桐庐县析出,划归富阳县。 1994年1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阳县,设立富阳市,行政区域不变, 隶属关系依旧。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撤销富阳县设立富阳市的通知》。3月28日, 富阳市举行撤县设市庆典活动。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 批复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具体为:同意撤销县级富阳市,设立杭州市富阳区,以原富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富阳区的行政区域,富阳区人民政府驻富春街道桂花路25号。
经济社会一、综合2022年全区经济总量,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15.7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448.9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8:45.3:48.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1734元。经最终核实,2021年富阳GDP修订为878.2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7:44.0:50.3。数字经济。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3.0%,占GDP的11.5%。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4.1%;物联网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增长10.5%。财政收支。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3.2亿元,下降12.3%,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7亿元,下降12.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7亿元,增长15.0%,其中民生支出10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4%。二、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1亿元,增长3.4%;农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2.7%。猪牛羊禽肉产量16514吨,禽蛋产量2917吨。农业产业化。年末全区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其中杭州市级以上6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3家。涉农产业园4个,市级“菜篮子”基地11个。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7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9万千瓦。全区各类水库150座,本年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座、山塘14座。美丽乡村建设。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本年成功创建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年末全区共有民宿示范村3个,现代民宿示范点82个,民宿登记经营户699户,民宿床位7568张。97%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251人。三、工业、建筑业工业经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6亿元,增长0.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2.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38.1亿元,下降0.3%。亿元企业。年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201家(按独立法人计算),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1家,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8家,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15家。企业效益。全区7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51.9亿元,增长4.1%;实现利税133.8亿元,下降4.6%;实现利润78.6亿元,下降11.5%。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0.3亿元,增长5.4%。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85家。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014 万平方米,增长0.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9.6 万平方米,增长34.1%。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0%。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投资增长26.6%,交通投资下降8.9%,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项目)增长19.6%,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31.3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9.6%。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9%。房地产住宅施工面积625.1万平方米,下降9.0%;商品房销售面积61.4万平方米,下降64.6%,其中住宅销售56.7万平方米,下降65.0%;实现销售额141.2亿元,下降63.9%。五、商贸、旅游消费需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2亿元,增长5.0%。限上批零住餐企业销售额1561.9亿元,增长23.7%。旅游业。年末全区有旅行社33家;星级饭店6家,其中五星级2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19.6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818人次,创旅游外汇收入49.3万美元。六、对外经济 外资利用。全年新引进外商投资项目33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35169万美元,增长3.8%,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414万美元,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30755万美元。进出口。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55.9亿元,增长12.5%。其中出口总额205.9亿元,增长19.3%;进口总额250.0亿元,增长7.5%。全年完成服务贸易出口总额5.57亿美元,增长8.2%。七、交通、邮电通讯交通。湖杭高铁、大盘山隧道、富春湾大道、灵桥新互通建成投用,汽觃线、新中线、环金线整治二期完成建设。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001.6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85.6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2040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94638万吨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22.7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2261万人公里。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19条。年末社会机动车保有量262425辆,非营运汽车保有量211426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97067辆。邮电通信。全年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5168万元;完成快递业务量3285万件。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9万户。全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6.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99.8万户。八、金融金融。全年金融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15.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43.22亿元,增长23.1%;本外币贷款余额2729.38亿元,增长21.7%。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608.82亿元,增长7.8%;中长期贷款余额2019.98亿元,增长25.0%,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余额767.14亿元,增长7.2%。年末上市公司8家,境内上市公司7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1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九、教育、科技教育。12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500余个,杭二中富春学校开工建设。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入学率10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2.3%。全区共有幼儿园73所,在园幼儿27189人;小学46所,在校学生47401人;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35819人。职业中学(机构)2所,在校学生7534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9953人。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10.5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中小学专任教师5934人,中小学校每位教师负担学生14.02人。科技创新。西湖大学首个校外研究院落户富阳,杭州光机所成为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国高企134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53家。年末全区拥有众创空间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入驻创业团队36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入驻企业291家。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22项。专利授权5589项,其中发明专利705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5%。招引大学生1.8万人、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1813人,分别增长65%和19%,新增市级以上领军型人才25人、技能人才5538人。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7%。全年越剧团国内演出50场次,观众2万人次。区广播电台每日播音17小时,区电视台每日播出18小时。数字电视用户18.7万户。区图书馆藏书73.8千册(件),书刊外借90万册次。全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1处(群),其中省级以上8处(群)。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133个,其中省级以上15个。年末馆藏全宗档案195个,案卷(件)档案223555卷。开放馆藏全宗档案84个,案卷(件)档案20236卷。医疗卫生。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和省中医院新院区等项目有序实施,浙江中医药大学总部来富加快推进。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8个,医疗床位4939张;其中医院25个,医院床位3935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982人,其中执业医师3002人,执业助理医师429人,注册护士3551人。全年完成无偿献血13788人次,其中流动献血4256人次,献血总量317.1万毫升。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1950场,参赛运动员10万人次。全区共有体育场馆28个,健身苑(点)602个。全年新建健身苑(点)10个、篮球场55个、乒乓球室24个。全年全区共获得杭州市级以上各类奖牌117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44枚、铜牌39枚。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救济福利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5.1万人。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97888人,增长4.3‰;出生人口4712人,出生率6.77‰; 死亡人口3915人,死亡率5.62‰,自然增长率1.14‰。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数326284人。居民生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99元,增长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42元,增长3.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61元,增长6.2%。全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私人汽车74辆。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926人;帮扶9671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251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856人。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8261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448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780人。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数22776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6035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1269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4766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83%。年末全区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单位7004个,年末建缴职工97533人。全年公积金归集总额232032.4万元,发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3858户,贷款总额216856万元,支持职工购房面积41.76万平方米。救济福利。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54人,其中城镇421人,农村1053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216元。年末全区拥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326家,养老床位3064张。年末全区五保供养服务中心12所,供养老人324人。福利院1所,床位166张,收养婴幼儿童10人,老人21人。共有特困人员664人,集中供养266人。全年区慈善总会募集捐款3666.2万元,支出各项救助金3379.7万元。十二、城市建设、资源灾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城市建设。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3.77平方公里,市区道路长度308.58公里。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3.1亿千瓦时,增长2.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9亿千瓦时,增长24.3%。全年城区供水总量4478万立方米,其中城区生活用水2359万立方米。年末实有公园24个。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11.93公顷,绿化覆盖率44.76%。建成区绿地面积1484.05公顷。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734.9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5.13平方米。资源灾害。全区总供用水量30080万立方米,其中工业供用水量4421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6829亩,全区森林覆盖率65.94%。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1075.3公顷,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84万元。环境保护。空气优良天数340天,空气优良率达93.2%,PM2.5年均浓度30.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28.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主要水系监测断面三类以上比例为100%。年末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8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2个、杭州市级生态乡镇(街道)4个。森林覆盖率65.94%。安全生产。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起,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818万元;其中交通事故6起,死亡6人。
交通地理富阳为杭州“第九区”,是座风景秀丽的山水城市、底蕴丰厚的人文城市、产业扎实的先发城市,目标打造大都市新型城区。(一)区位枢纽优势富阳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南,位于当今中国最富庶、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和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上。从杭州市域空间格局来看,富阳是杭州市域空间的腹地中心,从杭州主城九区格局来看,富阳的东洲、银湖与之江板块是杭州九城区中心,同时富阳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钱塘江金融港湾”融合发展的节点上,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交通十分发达,杭新景高速、杭州绕城、在建二绕、在建杭黄高铁、320国道、杭富沿江公路、祝闲公路、23省道、305省道、在建杭富轨道等使富阳形成了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上海、宁波两小时交通圈和杭州大都市半小时交通圈。且富阳地处杭州主城西南,是浙西、浙南、浙中乃至赣、皖地区与杭州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杭州西南方向的“咽喉”之地;富阳也是与杭州大城西交通一体化的关键地区,是改善大城西现状“尽端式”网络格局、缺少交通枢纽的重要战略布局之地。富阳未来必将成为杭州交通西进的枢纽地区。(二)山水人文优势富阳,风景秀丽,拥有富春江、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龙门古镇、富春桃源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及新沙岛、黄公望隐居地、鹳山、天钟山、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永安山国家滑翔伞训练基地等自然人文名胜。富阳底蕴丰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三国吴大帝孙权、晚唐诗人罗隐、清代父子宰相董皓、董邦达、现代大文豪郁达夫等一批名人雅士;境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黄公望结庐和创作名画的隐居地、周雄孝道文化发祥地等自然人文名胜。富阳是杭州西南部生态带、南部生态带,以及沿钱塘江(富春江)城市生态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江一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区块,是杭州东方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未来可成为杭州生态文明和文化生态的重点展现区域,作为杭州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中的生态型文化交流基地。(三)发展空间优势富阳区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约占杭州九城区总面积的1/3,区域内低丘缓坡资源丰富, 可使用的低丘缓坡约60余万亩,主要分布于富春区块、新登区块、受降区块及龙门—大源区块,其中新登区块是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中的重点区块,可作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资源加以利用,同时也为创新型要素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四)产业基础优势富阳区域范围内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湖新城、东洲新城)、江南新城、鹿山(金桥)新城和新登新区四大产业平台和一批正在形成的特色小镇,包括硅谷小镇、药谷小镇、黄公望金融小镇。已集聚起总部研发、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物联网、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智慧体育等八大特色产业,传化物流、宝龙城市广场、运通网城电商园等重点服务业项目投用,京东、大华、奥特莱斯、浙江日报数据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扎实的传统产业基础,发展迅速地新兴产业为富阳城市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社会事业2022年,杭州市富阳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省、市、区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做好七大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并获得突破。(一)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出台《杭州市富阳区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将已脱贫但依然脆弱的家庭纳入探访范围,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帮扶措施。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二是打造“助联体”建设省级试点样板。功能定位为“五联一体”。依托省、区平台,联动党政群团、救助部门、镇村组团、社会力量和智力支持五支队伍,在功能上实现区域性融合,提供以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帮扶脆弱性群体和增强困难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救助服务。空间布局为“一核两翼四区”。建成一个区级“助联体”、两个镇街级“助联体”和四个特色帮扶“助联体”为阵地的救助服务圈。三是扛起未成年关爱保护新责。调整区未保委成员单位,建立起由37名儿童督导员和335名儿童主任组成的三级服务队伍,实现乡镇(街道)示范型“儿童之家”和“未保工作站”全覆盖。四是加强特殊群体关爱。在完成18名“添翼计划”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部门联合募集资金,启动实施“添翼计划延续项目”,为15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行免费康复治疗。(二) 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我区在落实养老服务业支持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方面表现优异,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这是我区养老服务工作首次获此荣誉。一是增量提质,民生实事项目有实效。完成50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66张。新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家;创建振和颐养院、朗和(银湖)医养中心两家康养联合体试点;为150户特困老人等家庭安装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守护系统。二是适度普惠,养老补贴制度有完善。实施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原养老服务补贴对象经评估后符合条件的仍可继续享受。政策调整后,享受人数由原来的5000人左右提升至2.5万人,预计年资金2300万元。三是注重品质,机构服务能力有提升。开展敬老院改造提升工作,新登镇、洞桥镇敬老院正在开展内部装修;胥口镇扩建及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银湖街道、鹿山街道敬老院项目正在办理审批手续。四是常抓不懈,养老机构安全有保障。持续做好对养老机构防疫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安全。(三)打造“和谐治理”示范区一是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完成民生实事社会工作站建设(2个省市民事实事站点和7个区级民生实事站点),并推进乡镇(街道)全覆盖。培养10名区级督导助理,发动1469人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招录90名专职社工。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收费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等专项工作。深化提炼“小队会议事”制度。二是推动水库移民融合发展。安排移民各类项目49个,投入项目资金3669.6万元,直补资金累计发放22054人。完成移民“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移民村培训,三峡移民安置村增收项目圆满收官,移民稳定安居乐业。三是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完成余(杭)富(阳)线联检,更新政区图、城区图,完成新设9个社区的社区门牌分布图册增补工作,做精东梓关村“小地名”采集归档试点工作。(四)打造“温暖城市”示范区一是推进慈善规范化建设。全年孵化慈善组织7个,孵化慈善项目4个,建立慈善领军人才培育机制,推进区级慈善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慈善领域数字化改革。积极建设全民慈善服务系统,项目投入210万元,构建基层慈善线上智能化、线下实体化相结合的5大应用场景,有效发挥慈善在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三是推动慈善文明行动。启动首个慈善直播义卖,推进智能慈善超市建设,发起项目3个参与“99公益日”活动;开展慈善信托,率先设立“共富暖阳”儿童友好慈善信托成长型基金;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德格县帮扶活动,援助资金共计295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4人次,帮助3名身份信息不明的精神病患受助人员找到亲人。(五)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区一是积极推进镇街级公墓建设。东洲街道红旗村纳骨堂、新登镇塔山村纳骨堂预计年底竣工;渌渚镇生态公墓进入施工收尾阶段,银湖街道生态公墓(新生村)完成立项批复;新登镇、场口镇项目完成选址勘查。二是开展殡葬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共出动联合检查3次,查处问题3个,均落实整改。倡导丧事减办,文明祭祖。三是深化婚姻登记服务。共办理结婚登记3366对,离婚申请2042对,离婚登记990对。全面推进补领婚姻登记证工作,在万市镇举行富阳区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巡回办证启动仪式,补发婚姻登记证2285件。(六)打造“智慧民政”示范区一是完成“民政驾驶舱”建设。汇聚社会救助、社会治理、养老服务、婚姻登记、殡葬设施、慈善事业等领域数据。二是升级“空巢老人安全守护系统”。梳理有关场景,完善救援体系。2022年9月,该系统入选国家发改委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典型案例;9月26、2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分别播报。10月市发改委首轮揭榜挂帅“安居守护一件事”中榜。三是优化“身后一件事”场景建设。新增死亡信息属地告知功能,在数字社会门户上线“身后一件事”建设场景。启动新系统迭代升级,联办率91.31%。(七)打造“活力发展”示范区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成立7个党员干部攻坚小组,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个,开展“昼访夜谈”调研活动,征集并解决问题52个,“民呼我为·圆梦微心愿”活动中帮助47名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开展“民政作为”主题活动3次,积极打造“益路童行”党建工作品牌,民生工作交出满意答卷。完成33名乡镇(街道)民政经办服务人员招录工作,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丰富民政文化建设,推进“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创新载体,激发民政干部队伍活力,锻造民政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