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区招商视频

山西省平城区招商宣传视频

地区
山西省 > 大同市 > 平城区
浏览量
9
发布于
2024-06-07 15:32:12
区县介绍

大同市平城区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中国“煤都”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曾为秦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元三代陪都、明清重镇的千年历史古都大同的核心区。全区总面积 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57万,辖18个街道、48个村、155个社区。 悠久的历史为平城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明代古城墙、法华寺、鼓楼、朝阳寺、清真寺等许多名胜古迹。这些建筑殿宇巍峨,引领中华文化数百年风骚的平城文化。这里与浑源悬空寺、北岳恒山遥相呼应,形成了别具一格、雄浑质朴的塞外胜景,与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相隔15公里,形成了大同古城、云冈石窟、恒山为核心的中心旅游圈,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平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闻名遐迩的餐饮美食。这里区位独特,东承首都、西接丝路、南贯三晋、北通蒙俄。京包、同蒲铁路,京大、二广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并贯穿于本区,大西高铁正在建设、大张高铁建成通车。大同云冈机场已开通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国内数十条线路的航班,航空运输已具规模。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了繁荣的市场景象,已成为晋、冀、蒙商贸圈的辐射中心。 新时代、新征程,我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工作为指引,按照省委、市委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优环境、干事创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全力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创新生态试验区、市域治理示范区、幸福大同先行区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平城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社区先进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先进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城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大同平城区,位于大同市中部,大同盆地中心。它北邻内蒙古,东望河北,距北京380公里,离太原市352公里,实为首都之屏障,三晋之门户,且扼晋、冀、蒙咽喉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大同平城区为一代都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中心区域。在清以前无不派名将镇守,既防外来侵略又保京师安危,被誉为“北方锁钥”。大同市平城区北与新荣区古店镇接壤,东临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十里河,南至云冈区西韩岭乡。是京包、同蒲两大铁路的交汇点和大秦铁路的起始站,居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心点,是晋冀蒙三省(区)的商贸交汇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是中共大同市委、市政府、驻同部队首脑机关所在地。平城区又是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城区总面积为23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1'一113°24',北纬39°58'一40°10'。海拔平均1040米。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区内无高山丘陵,坐落在大同盆地腹部。基本为平原地带,西北东三面环山。御河(又称“浑水”)、十里河,分别由北向南,自西转东南,流经境内。大同平城区周围北部是阴山山脉,东南部是恒山山脉,西部是洪涛山山脉,北、东、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御河、十里河汇穿东南流走,流域内土地肥美。[山系]  本区周围山脉,城西有七峰山、武周山平均海拔为1700米。盛夏常有残雪,七峰有敛峰、鳌峰、白云峰、摩天峰、玉女峰等七峰。其中摩天峰最高,山上有玉龙洞,其深不可测。山上还建有禅房寺等,为一著名古迹。云冈寺建在武周山上,蔚为壮观。  城东部有马铺山、采凉山最高峰海拔1830米。山上建有采凉大王庙和采凉山,而且药草众多,另外还有明朝的历代代王墓及汉高祖白登被围碑。采凉山名最早於《金史地理志》、《北魏地形志》中又称之为石念山,最高山峰亦是常年积雪不断。  城北有方山,方山左右分切镇川水和得胜河,其山巅有拓跋魏诸皇帝的陵寝和祁皇陵墓。方山稍南,隔着得胜河的山叫诈神山。唐书《沙陀列传》中“李克用引军百神堆深入云州”中的神堆就是该山。现在,俗称之为孤山,山下有孤山村,山的北面是野狐岭。  城西北还有雷公山,雷公山上有雷公庙,古人常在此祈雨和游玩。  [水系]  本区周围主要的河流是桑干河、御河、十里河。  桑干河从应县,经由郑家庄,流入城南,再通过浑河转入大汤头、五渐疃,向东过佛堂寺、吉家庄,再转兼场、左马村、东册田等村落流入广灵县,浇灌了大片良田,其册田水库存水数亿立方米,为北京供水之储水库之一。  御河的上游称得胜河。得胜河亦名三台道河,发源於内蒙古,向东南流入丰镇,经得胜堡,由东北方过堡子湾,宏赐堡,在榆涧村附近与由北面来的镇川水汇合,过孤店,白马城,经城东流过艾庄,周家堡,注入桑干河。  十里河本名武周河,发源于内蒙古的菱角海,经左云县,向东流经高山、云冈、小站,过城南流入御河。明清时代到解放初期,有护城河流经大同城四周,经水泉湾流入御河,八十年代初期因城建而填埋。  

大同平城区新中国成立前归大同县一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2日大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在平城区正式宣告成立,隶属察哈尔省直辖,省会在张家口市。中共大同市委设在帅府街(现城区医院),市政府设在大东街(现东街古玩市场东)。大同市下设五个区。除五区管辖口泉、平旺一带外,其余一、二、三、四区管辖的范围就是今天平城区区域。具体讲,一区管辖城内东北隅(现北街街道办事处和北关街道办事处辖区及新华村、先锋村);二区管辖城内西北隅(现西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及新民村、和平村和城西几个村);三区管辖城内东南隅和东关(现东街街道办事处及解放村、东关五爱村、永久村);四区管辖城内西南隅和南关(现南街街道办事处和南关街道办事处辖区及永宁村、新旺村、红旗村、新中村、新胜村、新泉村)。区设区人民政府。一区下设大北、仁和、东站、西站四个街道委员会和新华一个街公所;二区下设帅府、西门两个街道委员会;三区下设云路、解放、东关三个街道委员会;四区下设太宁、永泰、南关三个街道委员会。1950年3月8日,大同市政府决定将城内四个区改为三个区,撤销四区,将四区分划给二区和三区管辖。1952年1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察哈尔省,大同市改归山西省管辖。12月市政府决定城内三个区合并为两个区,同时决定两个区的十二个街道委员会下设居民委员会。1954年2月24日,城内一区、二区合并为市区。4月14日改称为城区,至此城区区称沿用至2018年5月29日。平城区所辖范围,是古大同城区的城内及城周,占地面积46.13平方公里。在老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北街南街为径,西街东街为纬,划分成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个街道办事处。其余以城周两关来划分,分为北关、南关办事处,东关平分给北街和东街办事处。其余街道办事处均以建筑和位置来命名,如铁路地区的新华街办事处,南部的向阳里办事处,西部新建路的新建南北路办事处,以及大庆路、老平旺和西花园办事处,后又辟出振华南街办事处、开源街办事处,区划较为合理。2018年3月初开始大同市行政区划专项工作小组进行酝酿准备阶段,2018年4月10日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乡镇及街道办事处进行交接,根据《国务院关于山西省调整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22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山西省调整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精神,大同市城区改名平城区,将马军营乡22个村(马军营、小站、阳合坡、上皇庄、下皇庄、安家小村、陈庄、田村、东河河、西河河、智家堡、七里村、房子村、新添堡、十里铺、十里店、西水磨、五里店、宋庄、白马城、周家店、小石子)将水泊寺乡25个村(水泊寺、石家寨、泗庄、海力村、肖家寨、东坟、西坟、牛庄、燕庄、泉寺头、金家湾、马家小村、梓家村、古城、马家堡、曹夫楼、齐家坡、沙岭、寺儿村、小南头、艾庄、塔儿村、西谷庄、东王庄、西王庄)将新旺乡13个村(新旺、五爱、永久、新华、新胜、新中、先锋、新民、红旗、和平、新泉、解放、永宁)划归到平城区。将西花园街道5个社区(桃园、柳园、梨园、槐园、华泰园),将老平旺街道6个社区(电力技校、王家园、老平旺、糖厂、一电厂、绿洲西城)划归到云冈区。2018年5月29日中国共产党大同市平城区委员会举行揭牌仪式。2021年3月2日,平城区行政区划优化后的古城街道、新旺街道、马军营街道、白登山街道、文瀛湖街道、水泊寺街道、小南头街道、永泰街道、清远街道、武定街道、鹿苑街道、振华街道、迎宾街道、新华街道、卧虎湾街道、御河街道、开源街道、大庆路街道18个街道挂牌成立。

大同市平城区坐落在大同盆地北缘,东邻云州区,西南与云冈区相接,北邻新荣区,历史上变迁不大,分述如下:原始社会:从城西青磁窑村获得大量打制石器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足以证明,大同城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地。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为北狄和楼烦所居。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300年置云中、雁门、代郡,派名将李牧守卫,为赵国北部重地,大同城始建制。秦代:属雁门郡,秦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征集民众在城西十里河谷筑城以备胡。西汉时代:置平城县,属雁门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封此为代国,先后派兄弟和儿子镇守。王莽时改为平顺县,属并州填狄郡。东汉时代:称平城县,属雁门郡。汉灵帝末年,匈奴入侵,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代地,安集民众,平城县易地为今代县东。晋代:鲜卑人拓跋猗卢封为代公,建兴元年(313)修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北魏时代: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置司州,治平城。北魏在大同城建都97年,历经六变七世,平城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北齐时代:天保七年(556)改恒州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时代:公元577年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恒安镇隶属云中县。隋代:开皇元年(581)改云中县为云内县,恒安镇隶属云内县。唐代: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使。五代时期: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州在内。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置大同府,大同始得其名。重熙十七年(1048)置大同县。宋代:宣和五年(1123)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金代:辽保大二年(1122)金占大同,改西京为西京路,府治、县治不变。元代:金贞祐三年(1215)元攻占大同,初为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始属山西管理。明代:洪武二年(1369)明攻占大同,洪武五年(1372)建大同城池。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驻军达13万之多。清代:设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省。顺治六年(1649)因姜瓖之变,大同府移治阳高卫,名阳和府,顺治九年(1652)还故治。民国时代: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1913年置雁门道,治大同,1927年废道后,属山西省。1937年9月13日,日军入侵大同,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1939年改为“晋北政厅”,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以同蒲铁路和平绥铁路分为东西大同县,大同城隶属无定向。日本投降后,大同城为国民党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理,1947年大同城为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1日大同新中国成立后,改县为市,属察哈尔省。城内设一区(现北街办事处一带,含北关),二区(现西街办事处一带),三区(现东街办事处一带,含东关),四区(现南街办事处一带,含南关),并成立区政府,后改为区公所。同年7月28日,大同市部分农村归城内一、二区(划归一区的有白马城、卧虎湾,划归二区的有宋庄、下皇庄、五里店、西水磨、十里店、十里铺、马军营、房子村、瓦窑村)。同年8月19日又将周家店划归四区。1950年3月,城内四个区改为三个区。一区管城内东北隅和北关地区,二区管城内西北隅、西南隅地区,三区管东南隅、东关和南关地区。1952年撤销三区,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北关、西北隅;二区东南隅、西南隅、东关、南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同年10月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大同市隶属山西省管辖。1954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随后改为城区。1954年2月城区成立至1997年底,4次演变辖区和名称:1955设街道办事处8个。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下设8个街道办事处改为分社。1967年3月成立革命委员会,设10个街道办事处。1979年12月恢复城区人民政府。至1985年底,辖区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6个,街巷417条。1986年南关街道办事处分出部分辖地,成立向阳里街道办事处。1989年,新建路街道办事处分成新建南路街道办事处和新建北路街道办事处,北关街道办事处分为北关街道办事处和新华街街道办事处。至此,城区有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68个,街巷567条。1992年3月14日,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112个,新建26个。1997年新建南路分出部分街巷成立振华街办事处,全区有社区居民委员会309个,街巷839条。2000年调整后社区居委会108个。2012年9月正式组建开源街街道办事处。2014年,社区居委会调整为136个。2015年,全区有街道办事处15个,社区居委会138个。2018年6月,城区更名为平城区,在原有区划基础上划出老平旺街道、西花园街道,增加水泊寺乡、新旺乡、马军营乡。全区有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委会141个。2021年3月2日,平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18个街道、48个村、145个社区。2021年6月9日,平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18个街道、48个村、155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