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鲁区招商宣传视频
山西省平鲁区招商宣传视频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度52分至112度41分,北纬39度21分至39度58分,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忻州市偏关、神池两县毗连,北接朔州市右玉县,南连朔城区,地理位置适中,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全区国土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147289人,辖1个街道、2个镇、10个乡、224个行政村。 区划沿革 2001年将井坪镇所属九个村划归白堂乡,平鲁城镇、周花板乡合并为凤凰城镇,只泥泉乡并入下水头乡,刘家窑乡 (绝大部分) 并入阻虎乡、其余并入双碾乡、下水头乡,蒋家坪乡并入高石庄乡,骆驼山乡并入西水界乡,花坛坨乡并入下面高乡,东平太乡并入向阳堡乡。 2021年4月,撤销下木角乡,并入下水头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平鲁区下辖1个街道办、2个镇、10 个乡:街道办、井坪镇、凤凰城镇、白堂乡、陶村乡、下水头乡、双碾乡、阻虎乡、高石庄乡、西水界乡、下面高乡、向阳堡乡、榆岭乡。
位置境域 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2′至112°41′,北纬39°21′至39°58′。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毗邻,南连朔城区,东接山阴县,东北邻右玉县。疆域基本呈正三角形,南北长69.5千米,东西宽67.9千米,总面积2314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平鲁区地处山西最北部的洪涛山西延和管涔山北延斜轴部,东西两侧为高山,中部只有大沙沟两岸是冲击而成的断陷小块盆地。主要地貌类型为基岩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山间盆地,分别占总面积的45%、51%、4%。规划区为黄土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一般标高为1200~1350m,全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地面割切严重。气候特征 平鲁境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凉爽,夏季炎热,秋季晚凉,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6.4℃。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全年雨少片大,无霜期短,地域差异明显,受季节风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各月降水极不均匀,一般六至八月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8%。水文 全境位于黄河中游,海河上游,虎头山为两大水系分水岭,42.4%属于黄河流域面积,57.6%属于海河流域。主要河流有10条,流经本工业园的主要有大沙沟和七里河。 大沙沟:属海河水系桑干河支流,境域全长99km,流域面积856km,比降为0.77%,五十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2395m/s。 七里河:属桑干河系,境域全长21km,流域面积174km,比降为2.0%,五十年一遇洪峰流量最大487m/s。
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夏商西汉,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属定襄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中陵随定襄郡西徙,隶新兴郡。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属赵国雁门郡所辖。秦,称武州塞地,隶属雁门郡。西汉,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属定襄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中陵随定襄郡西徙,隶新兴郡。北魏,为畿内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改桓州管辖。北齐,北周,并入朔州,为广安郡辖。隋,为鄯阳地,属马邑郡辖。唐,置保大栅,会昌三年(843年),为回鹘降人居住。辽,为朔、武二州北境,宁边州的东境。金,归鄯阳地。元,割其半入武州。明初,称老军营,屯军驻防。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平虏卫,属山西行都司,驻大同府(大同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井坪所(今井坪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卫改为平鲁县,隶属朔平府。民国三年(1914年)平鲁县隶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后,平鲁城、井坪镇沦陷,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为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为清平县、右平县、山朔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改为平鲁县、右南县、山朔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至二十九年(1940年)十月,属清平联合县。民国二十九年九月至三十年七月,改属晋西北十一专署管理,三十年八月至三十一年七月,改属塞北分区(即绥蒙区)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恢复平鲁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鲁县归察哈尔省。1951年县驻地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平鲁归属山西省雁北专署。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州专区合并,设立晋北专署,平朔两县合并称朔县。1961年4月,撤销晋北专署、复设雁北专署,平、朔分治,恢复平鲁县,县署仍驻井坪镇。1988年,平鲁撤县设区,归朔州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