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日照
这就是日照
日照市地处我国沿海主轴线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位于环黄渤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结合部,东临黄海,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北与青岛市、潍坊市接壤,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也是我国中西部和沿黄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历史沿革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夏商时期称东夷,周为莒地,秦属琅琊郡,西汉置海曲县,三国魏时属城阳郡并于莒,北魏置梁乡县,隋时归莒县、属琅琊郡,唐、宋属密州。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1184年始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元明沿袭,清属沂州府。1940年3月,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属滨海行署、滨海专署和三专署。1950年归属沂水专署,1956年归临沂专署。 1985年3月,撤县设市(县级)。1989年6月,升格为地级市(筒子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辖东港区、莒县、五莲县。1993年8月,设立日照开发区(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9月,设立山海天旅游度假区(2020年12月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00年5月,设立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8年1月升级为省级高新区)。2004年9月,设立岚山区。 目前,日照市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75.05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16个街道、35个镇、4个乡,1628个村居,户籍人口308.36万人。 人文地理 日照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重要发祥地,传承5000年的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鲁会盟”“毋忘在莒”的典故就源于这里。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两城被英国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为“亚洲最早的城市”。日照是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照人杰地灵,武圣姜子牙、《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明代状元焦竑、国学大师王献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都是日照人。 日照属鲁东丘陵,背山面海,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日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也是北方绿茶之乡、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日照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山海相依、生态宜居,在226公里海岸线上,绵延50多公里的优质金沙滩。还有被苏东坡誉为“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九仙山等奇秀山色,在“人到浮来福自来”的浮来山上,矗立着树龄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 近年来,日照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美海滨城市、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等称号。 交通条件 日照综合交通体系完备,机场、高铁、港口、重载铁路、高速公路、油气长输管线等设施一应俱全,陆海联动、承南接北、东西互济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鲜明。日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直达港口的新菏兖日、瓦日两条千公里铁路,向西可直达荷兰鹿特丹港等欧洲口岸,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626万标箱,日照港吞吐量居中国沿海港口第6位、世界第7位。日照机场航线通达国内近20个重点城市,从日照乘坐高铁可以便捷到达90多个城市。目前,日照正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陆海联动转换、北方能源、港口型国家物流“三大枢纽”,谋划打造沿黄陆海大通道门户城市。 经济发展 日照产业特色鲜明,培育形成了以钢铁、粮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浆纸为骨干的临港工业体系。日照是国家布局的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拥有山钢日照公司、日钢集团两大龙头企业。日照还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拥有中兴、长城、采埃孚、现代威亚、五征、兴业汽配等骨干企业。日照有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是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日照有8所高校、9万名在校大学生,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当前,日照正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聚力做大做强钢铁制造、新能源浆纸、现代海洋暨海工装备、生命健康、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