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宣传片
江西省景德镇市宣传片
城 市 名 片 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 江西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先进城市 江西省园林城市 江西省文明城市 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 全省社会治安目标管理先进市和平安市 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 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城 市 概 况 自然地理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紧邻安徽省。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地。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河川纵横交错,第二长河流昌江,全长210公里,自北向南越境而过;最长河流乐安河,全长240公里,向北汇入鄱阳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67.85%。 历史沿革 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汉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3年7月,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原波阳县(即鄱阳县)的鲇鱼山乡和荷塘垦殖场同时划属景德镇。1988年10月,浮梁县恢复建制。1992年9月,乐平县被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人口区划 景德镇市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有15个街道、37个乡镇、186个社区居委会、472个村委会。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2.19,比2021年增加1280人,其中城镇人口107.82万人。 区域交通 景德镇市位于“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及千岛湖、鄱阳湖)的中心区,拥有皖赣铁路,杭瑞、景鹰、德昌、景婺黄四条高速公路,九景衢铁路的开通结束了我市无动车的历史;景德镇机场是全国100个重点支线机场之一,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随着昌景黄高铁的开工建设,我市交通将更加便捷。 经 济 纵 览 综合实力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9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两年平均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4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33.4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583.28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44.8:48.9,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00亿元,下降7.4%;其中税收收入47.18亿元,下降25.2%。 农业 202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0.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产量54.6万吨;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增产2.7%;茶叶产量1.37万吨,增产8.7%。 工业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4%。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7%,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7.3%,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5.1%,制冷压缩机及家电产业增加值增长7.0%,直升机及通航产业增加值增长24.6%,陶瓷及相关辅助材料产业增长22.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24.5%。 市场消费和对外贸易 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0亿元,增长4.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5.26亿元,增长4.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增长68.7%。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民间投资增长3.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8%。工业投资发挥了主力作用,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2%,远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特 色 经 济 陶瓷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中国自公元10世纪开始向朝鲜、日本和欧洲传播制陶技艺和工业文明,已成为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昌南—China—中国,陶瓷与国齐名,景德镇既是世界陶瓷的圣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元代忽必烈称帝前设置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年设御窑厂,御瓷生产迄今已有65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景德镇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全国各地名窑精华,生产的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 景德镇市陶瓷大家云集,专业人才济济,目前全市拥有一大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工艺美术专业教授,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陶艺人,再加上从事陶瓷行业的十多万大军,以及每年吸引过来创作交流的成千上万境内外陶瓷艺术家,形成了庞大的、丰富的陶瓷队伍。 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成为国家首个文化类国家级试验区。陶瓷产业创新发展,陶瓷产业孵化及加速器、国际陶瓷产业合作园等项目加快建设。2022年规模以上陶瓷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4%。 汽车 2022年,我市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发展。依托北汽集团,加大昌河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中心、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积极推进,零部件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年生产汽车2.06万辆。 航空 景德镇作为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直升机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全省首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同时也是江西省第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这些国家级和省级“金字招牌”,为产业腾飞和企业壮大带来了丰厚的政策红利。规上直升机及通航产业增加值增长24.6%。 旅游 目前,景德镇市有28家3A及以上景区(国家5A级1家、4A级11家、3A级16家),星级酒店9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3家),旅游民宿85家(证照齐全)、旅行社52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截至目前各类语种导游员907名。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陶瓷历史文化游、研学游、购物游、工业游和山水生态游等功能互补的多层次旅游体系大体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智慧旅游日趋完善。 社 会 事 业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22年,全市拥有学校397所,其中高等学校5所,中等学校10所,普通中学105所,小学274所,特教3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2年,全市电影放映单位数13个,专业剧团2个,演出1643场,观众达99.9万人次;拥有公共图书馆共5个,总藏书量达144.7万册。 百 姓 生 活 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732元,比上年增长4.6%,比全省的43697元多40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1元,增长6.4%,比全省的19936元多2395元。 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22年,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个性化、享受型消费不断提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83元,增长5.2%。其中交通与通讯类、居住类消费分别增长13.2%、7.6%。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全年人均生活消费18065元,增长6.9%。 生活环境持续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67.85%;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8.9%,排名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23μg/m³,排名全省第二,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优良率100%,饮用水各断面水质保持稳定。通过全市上下三年来不懈努力,我市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建设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 园 区 建 设 目前,我市拥有三个工业园区,分别是国家级的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具特色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乐平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生产经营平稳。2022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493.10亿元,同比增长20.4%。分园区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861.80亿元,排名全省工业园区第14位;陶瓷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84亿元,排名全省工业园区第74位;乐平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2.47亿元,排名全省工业园区第29位。 县 域 发 展 乐平市 乐平,位于江西省赣东北腹地,处赣东北丘陵山地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乐安河中游地区。地理坐标北纬28°42′14〞—29°23′24〞,东经116°53′36〞—117°32′40〞,属东8时区。市域东邻德兴市、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连弋阳县、万年县,北接昌江区、浮梁县。境域大体呈圆形,东西宽约59.85公里,南北长约55.58公里,市域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全市现有2个街道办、15个镇、1个乡、1个金鹅山管理处和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202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4.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9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94%。全市常住人口75.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53%。 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乐平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栖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初属番邑,后属余汗县,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拆余汗县东北境置乐平县,治银城堡,因“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名,寓意“欢乐太平”。195年县治迁洎口(今戴村),改名乐安县,560年废乐安县入鄱阳县,581年以原乐安县域置银城县,仍治洎口,591年废银城县再入鄱阳县,621年复乐平县,626年废又入鄱阳县,716年重建乐平县,治长乐水(今铜山港口),883年迁县城至花靥镇(今老城区)。1992年9月撤县设市。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乐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锰、海泡石、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膨润土、瓷土、陶粒岩、花岗岩等,是全国四大产锰地之一,是江西省三大产煤基地之一。锰矿主要分布在众埠鸡公山以及南港天子堂一带,膨润土主要分布在浯口,该矿点储量大、矿体浅。石灰石分布广,品位高,适于生产石灰和水泥。经勘探查明的市西牯牛岭海泡石矿,为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稀有;十里岗和礼林盛产瓷土;乐港小陂等地出优质耐火泥;名口等地有花岗岩、长石、沙页岩等岩石,可作建筑材料和碾磨器具材料。 地方人文兴旺昌达乐平人文昌达,历史上涌现了“一王二侯五宰相,两名状元威武将,三位榜眼和探花,三百六十进士郎”。乐平文化底蕴深厚,素以“文章节义之帮”著称于世,这里诞生了与《通志》、《通典》合称“三通”的《文献通考》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书,以及毛泽东同志一生珍爱的《容斋随笔》这一垂范后世的历史佳作;源发了得到周恩来同志以“美、秀、娇、甜”高度评价的赣剧饶河戏,保留了400余座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于一体的古戏台;记载了方志敏、红十军等革命先辈留下的光辉足迹。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乐平生态优美,景色宜人,有蓝浸绿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有鬼斧神工的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洪源仙境”,有规模宏大的“文山石林”,有“小庐山”之称的避暑胜地“历居山”。这里景色宜人,城区已建成东湖、天湖、洪皓森林三大生态主题公园,有山有寺、有水有阁,绿树与草坪交融,青山与碧水辉映,亭台楼阁,古木参天,是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的各类压力挑战和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战,凝心聚力抓招商、攻项目、优环境、战大灾、防疫情、化危机、惠民生,交出了年度优秀答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23亿元,增长4.8%;财政总收入53.42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8亿元,增长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80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7元,增长6.4%。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60人。开设“童心港湾”16个。新建礼林镇新城、涌山镇官口等5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园位570个,已办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清零,500所中小学(幼儿园)“四个一”安防工程全面完成,乐平中专成功评定B档。新增医疗床位1970张,市人民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并成功入列首批国家“千县工程”名单,市中医医院升级为三级中医医院。市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评。南窑申遗扎实推进。荣获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称号,获得2019—2022年省(市、区)竞技体育贡献二等奖。东湖名都社区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社保、医保、困难群众救助、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浮梁县 浮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景德镇市,地处赣、皖二省交界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重点县(市、区)之一,属高效集约发展区。东邻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县域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0个建制镇、8个乡(含昌南新区洪源镇、罗家桥乡),常住人口28万人。 历史悠久。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始称新平县,武德八年新平县撤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重设新昌县,县治改设新昌江口。但由于水患,县治迁至旧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更名为浮梁县,从此,浮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县制历经多次变迁,1960年,撤县设蛟潭、鹅湖两个区并入景德镇市,1988年11月恢复县制,中断三十年的浮梁县重新恢复,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文化厚重。浮梁民风淳朴,自古有尚学兴教之风,唐代就办有县学。“家无隔夜粮,也要送子上学堂”,“士趋诗书、矜名节”,“历代衣冠人物之盛甲于江右”。淳雅的风尚民情,使得浮梁人才辈出,代不乏人,秦汉间吴芮,曾任番县县令,后被封为长沙王。唐代,官居兵部员外郎薛仲佐,以“处事果断,严以律己”而著称于世。浮梁古为望县,自古以瓷茶文化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陶瓷上孕育了千年窑火不息的瓷都景德镇,茶叶上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浮梁之茗,闻于天下”的盛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浮梁功夫红茶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0年周恩来总理把浮梁茶作为国家礼品茶送给外国领导人,浮梁茶被评为中国茶叶“最具品牌资源力”的三大品牌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红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业品牌建设示范县”。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2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 生态秀美。浮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风光明媚;境内平原、山区、丘陵交错,水网密布,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拥有数百种野生动物和上千种野生植物,森林面积355万亩(含枫树山林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4%。县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优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1%,县域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为省十佳绿色生态县之一,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先后获评“省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优秀县”、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森林城市、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村41个。 产业完整。浮梁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一是工业经济质量持续提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浮梁产业园扩区调区获省政府批复,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全力发展先进陶瓷、通用航空、新材料为主导,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为补充的“3+N”工业体系。深入开展工业倍增三年行动,持续招大引强、扶优扶强,2022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85家,提前一年实现倍增。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景华特陶获评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业企业,景龙特陶获评省瞪羚企业,江西牧森获评省潜在瞪羚企业。二是现代农业成效加快显现。大力推进省级农产品冷链物流、浮东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浮梁智慧农业产业园和县直属粮库“四化”项目建设。高质量承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深入实施浮梁茶复兴三年行动,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浮梁买茶节系列活动。“浮梁茶”入选中国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价值品牌、“2022最受欢迎的江西十大企业消费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31.18亿元。“浮梁大米”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获评“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三是现代服务业活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瑶里、古县衙创5A级旅游景区工作;扎实开展东埠、高岭要素点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开展《瑶里古镇》邮票首发式和11场“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专场活动。高岭·中国村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省Ⅰ级智慧景区,金竹花果山景区入选省4A级乡村旅游点。现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瑶里景区、古县衙景区、皇窑景区、高岭·中国村景区),国家3A级景区7个(双龙湾农业生态园、天宝龙窑、蛟潭礼芳、浯溪口坝址公园、玉田湖国家湿地公园、前程文化旅游区、童画村景区)。获评“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百强县”,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 区位优越。浮梁地处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和五大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三清山、黄山、宏村、西递村)的中心位置,距离均在250公里以内。206国道、皖赣铁路纵贯全境,杭瑞高速(景婺黄)、济广高速(景鹰)及祁黄高速穿越县境,拥有高速公路进出口6个,形成直达上海、杭州、武汉等大城市“半天经济圈”。昌景黄高铁(江西段)将在浮梁境内设站,标志着浮梁将进入“高铁时代”。景德镇机场距县城仅3公里,航班直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天津等城市。 社会进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四小、县三幼、西湖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县一小、蛟潭二中等27所学校改扩建,新一中、浮梁县职业学校、五小(五幼)有序实施,新增中小学学位7850个、幼儿园学位2280个。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供给。国联医疗信息大楼项目持续推进,蛟潭医院住院部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全省医保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县创建工作,构建“1+18+184+N”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切实打通群众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完成40条“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15座危桥。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开通三龙镇、黄坛乡等9个西线乡镇公交,全面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扎实开展平安浮梁建设,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荣获省级平安建设示范县称号。县公安局荣获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和全国公安政工工作突出集体称号。 经济发展。浮梁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条主线,加压奋进、担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先进县。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2亿元,下降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5亿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5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0元,增长7.0%;外贸出口总额64.31亿元,增长878.7%;实际利用外资5233万美元,增长10.2%;内资到位141.23亿元,增长9.2%。 珠山区 珠山,原名立马山,秦朝番君吴芮曾登山立马,故得名。环山四周,山势逶迤,蜿蜒呈五龙夺珠之状,自唐代始易名为珠山,距今1400多年历史。珠山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北与浮梁县毗邻,西南同昌江区接壤,昌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区,是景德镇市的中心城区。行政区划面积1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5万人,辖10个街道,13个行政村、56个社区。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呈现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 ”的盛况,创造出无数“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精美瓷器。明代吴昊的“流霞盏”驰名天下,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家曾龙升的精湛技艺,近代“珠山八友”的挥毫泼墨、淹贯百家,为珠山增添了灵性与魅力,将一个江南小镇推向世界。 珠山地处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六山两湖风景区”的中心,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100%,陶源谷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景德镇北站坐落珠山区境内,九景衢高铁、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九景高速、杭瑞高速、景鹰高速等公路网四通八达,秀丽昌江300吨级船舶直通长江,临近机场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几个城市航班,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为0.3:21.0:7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8.9亿元,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2亿元,同比增长4.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16元,同比增长4.3%。全区重点打造央视网·瓷、艺次元·陶瓷元宇宙等5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瓷源境文工旅二期、三宝国际瓷谷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以“飞地模式”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的工业优强项目——低铁损高磁感冷轧取向硅钢项目。 近年来,珠山区以“夜珠山”消费带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契机,着力推动陶溪川文创街区、三宝国际瓷谷、九集小镇、陶艺街、码头夜市等一批夜经济示范街区提档升级。陶溪川直播基地成功申报江西省数字经济第一批集聚区,三宝瓷谷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陶溪川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督查激励名单。 昌江区 昌江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瓷都景德镇的西南部,是景德镇市行政发展中心所在地。全区现辖有鲇鱼山镇、丽阳镇、荷塘乡、吕蒙街道、西郊街道、新枫街道等6个乡镇、街道,33个村,34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20.1万人口。区域面积315平方公里。 昌江区属城郊区,有“瓷都原乡,画里昌江”之称。景德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航工业昌飞、景德镇电厂等产业及能源基地位于区境;206国道、景鹰高速、在建昌景黄铁路等穿境而过,与规划迁建的景德镇机场、在建鱼山货运码头等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国家5A级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阳古窑址等迎来中外宾朋。这里有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的荷塘垦殖场,荷塘人民发扬南泥湾精神,把荷塘垦殖场建设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与大庆、大寨一起并称全国“三面红旗”而蜚声海内外。有全国重点镇——鲇鱼山镇、“江西十大文化古镇”之一的丽阳镇……昌江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荣膺江西省首届“十大人文魅力县区”称号。 区划沿革。昌江区成立于1970年,始称景南区。1979年更名为昌江区。昌江为景德镇市主要河流,因名。位于东经117°1′~117°17′,北纬29°6′~29°27′之间,南邻乐平市,北交浮梁县,西接鄱阳县,与珠山区东西隔江相望。 1970年3月成立景南区,辖太白园、昌江、东郊人民公社。1979年3月,景南区改称昌江区,为县一级权力机构。1980年12月成立昌江区人民政府。建制沿革清代荷塘属鄱阳县花新乡四十都,民国18年(1929年),属鄱阳县鱼山乡。1972年场社分设,易名为鄱阳县荷塘林场,并划出鲇鱼山、留阳、丽阳成立鱼山公社。1983年7月波阳县的鱼山公社及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1984年9月,成立荷塘乡人民政府,乡场合署办公。同年古城公社、枫树山林场、朝阳垦殖场、先锋垦殖场划归昌江区管辖。2002年8月,珠山区的西郊街道划归昌江区管辖;昌江区的太白园街道划归珠山区管辖。2005年7月1日,将吕蒙乡成建制从昌江区移交景德镇市高新区管理。2013年8月,昌江区竟成镇划珠山区管辖,高新区吕蒙乡重新划归昌江区管辖。2022年9月吕蒙乡撤乡改街道,自此昌江区下辖一乡两镇三街道。 自然环境。昌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3℃度左右,适应农作物和多种植物的生长。境内荷塘地形属丘陵山区,群山起伏,最高峰海拔651米,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是景德镇市有名的天然氧吧,素有“小庐山”之美誉,为市民避暑度假之佳处。全区矿产和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森林面积25.3万亩,森林覆盖率56.08%。有沙金、沙石、紫砂、瓷土、煤、泉水等,开发价值大。2015年,昌江区焦元坞地区发现3.25 平方公里范围内紫砂陶土,储量达3160 万吨,远景储量超亿吨。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千年瓷都瓷土原料单一缺陷。2018年,昌江区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 区位优势。昌江区区位优势明显,属景德镇市行政核心区、产业汇聚区、金融中心区。交通便利,皖赣铁路、九景衢快速铁路、206国道、昌景黄城际铁路、景鹰高速,与4C级罗家机场以及在建总投资12.66亿元的鱼山货运码头,呼应南北,连贯东西,构成立体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经济发展。昌江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条主线,加压奋进、担当实干,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22年昌江区GDP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排名全省第32位,增长4.7%,排名全市第2;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8%,是全市唯一实现正增长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5.7%。二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出台《昌江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鱼丽电子信息数字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成功落地安正科技、乐彭电子、信万骏等优质企业。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企业达35家,营收完成36.98亿元,增长13.9%;网络零售额完成26.9亿元,增长11.2%;新增上云企业2444家,排名全省第1。三是文旅融合提质增效,昌江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运营,昌南里长天酒店盛大开业,古窑民俗博览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全年新增规上批零、住餐、服务业企业39家,成功获评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县。 社会事业。昌江区产业基础雄厚,景德镇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小镇”、鱼丽工业平台位于区境。有富祥药业、新航科技(与奥瑞德重组上市)、宏亿电子(与嘉兴晨风科技股份成功并购上市)三家上市企业,全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四大创新板块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5G+人工智能城市会客厅”,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拥有世界最大的AI语音交互控制大数据可视化五面体沉浸式体验空间”,猎户星空机器人成功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型创新产品测评大赛,涵盖公寓入住、导览翻译、移动售货、点菜送餐四大类应用场景。“豹小秘”机器人和“名镇天下青花瓷毯”妆点70周年国庆江西彩车。涌现了唐龙陶瓷、众臣电子、淑媛食品等一大批年销售额超千万和亿元的电商企业,三河村荣获“中国淘宝村”称号。立足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文化与生态特色,建设荷塘生态旅游区、杨湾风景区、百稷生态园、山门陶艺村、百荷园、幸福菜园以及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尤其是荷花观赏、红色旅游等项目特别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是景德镇市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区内有三甲医院2家,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卫生医疗防疫机构健全,城市居民和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含市直河西片学校)46所,在校学生23334人,全区教职工总数2560人。现阶段,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户户通网络、家家有自来水,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历史人文。历史上,区境属饶州鄱阳县、浮梁县管辖,徽饶文化叠加,尤其是景德镇陶瓷文化遗迹遗存星罗棋布。近年来,昌江区大力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共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丽阳古窑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郭璞峰摩崖石刻)、市级6处、县级5处,重要历史风貌建筑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6处。此外,辖区内还有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全区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分别为荷塘手工竹编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团体成型工艺类(陶瓷雕刻)、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分别为糖画制作技艺、(木雕)古戏台营造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釉下五彩绘制)、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综合装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装饰工艺类(色釉粉彩人物综合装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青花料配制)、景德镇剪纸技艺。目前被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有9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名,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团体成型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洪勤浪。市级传承人8名,分别为(木雕)古戏台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银有、糖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涂明平、涂智航父子、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釉下五彩绘制)代表性传承人刘建军、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综合装饰)代表性传承人万文娜、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装饰工艺类(色釉粉彩人物综合装饰)代表性传承人曹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青花料配制)代表性传承人许文安、景德镇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佳。2021年曹江先生被认定为景德镇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装饰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洪勤浪先生被认定为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团体成型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昌江区竹编技艺、木雕技艺、传统陶瓷绘画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工艺成熟。目前,丽阳镇洪家村手工蔗糖熬制技艺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我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值得挖掘、保护和传承。昌江区历代人物辈出。北宋状元彭汝砺,宝文阁待制程节,“政声直入明光宫”的程筠,有“江东夫子”之誉的史邈,南宋抗蒙名将彭大雅,明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刘彦昺,理学家余祜、史桂芳,廉吏刘莘、陈文衡,抗倭名将蓝芳威等一大批曾经在中国历史以及古代饶州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从这里走出。有多部诗文集收入《四库全书》或《豫章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