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宣传片
甘肃省酒泉市宣传片
酒泉,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和“铁人精神”的诞生地。酒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这别具一格的风光胜景,不但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观光乐园,而且表现着酒泉大地生态环境的个性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成为了解酒泉山山水水和学习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课堂,对戈壁明珠——酒泉绿洲缺少了解的人们,在这里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在这里享受到最重要的新知识之一,就是在酒泉热土上由于大自然的运动和人类的活动,创造了奇异瑰丽的自然美景和雄伟壮丽的建筑工程(人文景观)。 酒泉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为古代亚、欧地区民间的联系、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存在、发展、繁荣、兴旺,也曾做出特殊的贡献,付出过种种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摄人魂魄的历史话剧。那么,这一切和它们曾藉以展开的历史舞台,究竟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请看下面的叙述。 酒泉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使这里山河壮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酒泉人在浩漠奇山里创造了新时代壮美画卷:酒泉大地拥有48.04万公顷湿地、30.67万公顷耕地、528.57万公顷牧草地。酒泉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黑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优势明显。全市已发现矿产97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73种。共探明矿产地415处,铬、钒、钨、铌钽、铷、钪、温石棉、红柱石、蓝晶石、菱镁矿、磷、晶质石墨、石灰岩、石英岩、饰面用花岗岩等15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北山地区是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十九个重大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肃北吐鲁煤矿区、红山—七角井铁矿区、红柳峡—大敖包沟晶质石墨矿区、敦煌小独山钨矿区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矿区。 新能源建设前景广阔。我市是全国风光资源最为丰富、开发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风能资源二类、国家太阳能资源一类区域,境内的瓜州、玉门素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全市实际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国有未利用土地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1亿千瓦;光照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空气纯净度高,年平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约6700-837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0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10亿千瓦。辖区内分布有巴丹吉林、库木塔格沙漠,与柴达木沙漠紧邻,在国家全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新能源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 酒泉的自然风貌具有无穷的魅力。莽莽黑戈壁滩上的每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无边无际的黑色砾石,不知是烈日还是古战场的烽火烧焦了它,放射出古老而又迷人的灵光。天无飞鸟,地无草木的金色沙粒上,柔和流畅的线条,如凝固的泥浪,流向天际。且不说三危山、鸣沙山、月牙泉之神、之奇、之美,仅宰吾结勒之顶的现代冰川就足以使人流连忘返。这里一个个水晶石般的世界,使含情的绿洲被古老的丝绸之路连在一起,似一串绿宝石挂在大戈壁坦荡的胸前。 酒泉市东接张掖市,南部与青海毗邻,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除少部分与蒙古国接壤外,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交汇甘新青蒙四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拓北,是千里河西走廊的西端门户,是亚欧大通道上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近2000公里区位居中、面积最大的重要节点城市,是甘肃省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理坐标:东经92°23′—100°21′,北纬38°05′—42°43′,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全市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有汉、蒙、哈萨克、回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05.3万人。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 酒泉市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祁连山地是一系列3000-5000米的高山群,峰峦迭嶂,陡峻高拔。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讨赖山、大雪山、野马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渐渐进入冻土区,终年积雪冰封,有现代冰川分布,是本区河流发源地。山间有盆地,较大的有苏干湖盆地、石包城盆地、昌马堡盆地,以及许多沟谷小盆地。本区中部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亦是农业精华之地。自嘉峪关隆起带分界,以东是酒泉、金塔盆地,以西是瓜(州)、敦(煌)、玉(门)盆地。酒泉盆地海拔1350-1500米。盆地南部是祁连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略高,约1500-1800米,向东北渐次降低,到夹山子北侧为1340米左右。夹山以北的扇形冲积积平原带,南起夹山北翼,海拔1400米,北迄北山南翼,海拔1200米,是谓金塔盆地。黑河自天成切割北山,蜿蜒以至东北,在鼎新形成河谷平原,山地海拔1300米以上,平原1100-1200米,是谓鼎新盆地。安、敦、玉盆地是疏勒河流域的广阔冲积平原,由一系列大小盆地和平原组成。自东而西有赤金盆地(海拔1700米);花海盆地(海拔1200米);玉门镇平原(海拔1400米);布隆吉平原(海拔1300米);踏实盆地(海拔1080米);瓜州三角洲平原(海拔1170米);西湖盆地(海拔1080米);敦煌平原(海拔1100米)以及古玉门关外的平原洼地等,海拔1000米以下。 酒泉市地处阿尔金山东段和祁连山西段以当金山口为界。阿尔金山主峰高达5798米。祁连山脉山体庞大,有数条平行高峻的山岭。自西北而东南有野马山、大雪山、讨赖南山、沙果林那穆吉木岭、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野牛脊山、察汗鄂博图岭、喀克吐蒙克、土尔根达坂山、赛什腾山。主要山脉均在4000米以上。4500米为雪线,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山分布。疏勒南山的宰吾结勒(团结峰)海拔5808米,为区内最高峰。山间有苏干湖、石包城、昌马盆地。北部的马鬃山(北山)由数列低山残丘组成,海拔多在1400~2400米之间。 境内河流,境内河流分疏勒河、黑河、苏干湖三大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冰川积雪区。自东而西是:黑河自正义峡入金塔鼎新,出哨马营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称弱水。其余河流依次为:肃州区的马营河、观山河、红山河、丰乐河、洪水河、讨赖河 (北大河)。肃州区城北有临水河、清水河由地下潜流溢渗,形成泉溪汇集成河。讨赖河、洪水河经肃州区汇入金塔鸳鸯池水库进入金塔盆地;白杨河、石油河、疏勒河流经玉门市。瓜州居疏勒河中下游,另有榆林河进入踏实盆地;党河经肃北县流入敦煌,尾闾至北湖与疏勒河汇合后注入西湖湿地。大小哈尔腾河为阿克塞县独立水系最终汇入大小苏干湖。以上诸河,年径流量约37.5亿立方米。因气候原因,河道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5.1℃~10.4℃,无霜期143~189天。夏季干热而较短促,冬季寒冷而较漫长,但春季升温迅速。 酒泉市南部山地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6℃,走廊地带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约5℃~9℃。年日照总时数达3237.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3.5%。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祁连山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肃州区为96.5毫米,北部马鬃山地为65.6毫米,蒸发量较大,多在2100~3300毫米之间。 疏勒河流域地处内陆,位于酒泉市西部,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是我国、我省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蒸发量大(是我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旱多风(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流域降水集中在6、7、8月份,流域以玉门市、瓜州县计算,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31.6~49.2倍。最大冻土深度98~188厘米。 酒泉市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气温:极端最高温度43.1℃,最低气温为零下37.1℃,年均温8.2℃,昼夜温差大。风向: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其次是东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32.0米/秒,平均风速2.8米/秒。雨量:年平均降雨量81.8毫米,最大降雨量189.3毫米,集中在5-9月,年平均有量降雨日数33天。年平均蒸发量2594.2毫米,为降雨量30.7倍。相对湿度:最高58%,年平均42.6%。积雪:最大积雪深度为15厘米。冰冻:最冷时冻土深度为1.88米,冰冻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4月。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37.5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73.5%,10月份多达82%。 酒泉市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 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2-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定居,原始畜牧业也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石刀、石斧等早期遗物,1975年在杨家桥乡(今月牙泉镇)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附近发现陶杯、陶钵等遗物。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在下河清白疙瘩,瓜州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列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