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招商视频

江苏扬州宣传片

地区
江苏省 > 扬州市
浏览量
5
发布于
2024-06-21 11:52:41
区县介绍

扬州有25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大约距今7000~5000年前,淮夷人就在扬州一带劳动生息,并有了水稻栽种。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和亲匈奴还早80多年。东汉末年,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10多年后,被广陵太守张纲劝降。但不久,许多曾参与起义的农民又响应并参加了黄巾起义。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589年,隋灭陈,建立统一的隋政权,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至此,完成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隋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大运河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扬州随之改为江都郡。605-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曹庄。619年,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江都,称皇帝,国号吴。620年,扬州为唐军占,名称屡有更改;626年,复称扬州,治所在今扬州。 唐代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富甲江淮,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为成都古称)。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作用。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侨居扬州的客商主要来自波斯、大食、新罗、日本等国。日本遣唐使到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行书,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政权。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887年,杨行密开始入主扬州。919年,其子杨渭(隆演)就吴国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渭卒,弟杨溥即吴王位;927年,杨溥即皇帝位,改元贞元,史称“杨吴”。937年,徐知诰迫杨溥禅位,自即帝位,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7年,后周取南唐江都府,复称扬州。 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每年商业税收约8万贯,居全国第三位。1127年,宋高宗赵构迫于金人进逼,在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275-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和扬州人民一起与元军展开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仅剩数千人。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文化方面,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到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代,运河扬州段经几次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1556年,扬州建“新城”。文化方面,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著名杂剧、小说作家。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在扬州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以万计。 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纷纷在扬州建起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其间,出现了以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任大椿、汪中、焦循、阮元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雕版印刷和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剧以及棋艺、琴艺等均在清代达到较高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漕粮改经海上运输,淮盐改由铁路转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扬州在经济上逐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扬州府属的瓜洲、仪征等地军民奋起抵抗英军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一带与清兵激战。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扬州人熊成基在安徽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于1908年11月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1911年11月,扬州人孙天生在扬州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扬州光复”。 1912年,“中华民国”废扬州府,置江都县。1922年,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1925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扬州一带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1931年,扬州洪水泛滥,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60多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1937年10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员在扬州建立中共扬州特别支部,与扬州各界人士一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2月,侵华日军占据扬州,以陈文为首的扬州抗日义勇团在扬州北乡展开抗日斗争。1939年初,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东进北上的方针,着手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挺进苏中,在江都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尤其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比较有影响的有朱自清、刘师培、李涵秋、贡少芹、张丹斧、陈含光、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李俊民、韩北屏、许幸之、江树峰等。朱自清是对中国文学很有影响的人物。李涵秋创作的33部小说中,以反映扬州里巷风俗轶闻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1948年底至1949年4月,扬州各县相继解放。1949年1月25日,今扬州市区解放,设置扬州市;以仙女庙镇为治所,另建江都县。2023年,全市上下聚焦“发力奋进年”决策部署,锚定目标、加压奋进,全力以赴抓项目、稳增长、促发展,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生产平稳、内需改善、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23.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一产增加值337.09亿元,同比增长3.7%;二产增加值3509.6亿元,同比增长6.6%;三产增加值3576.57亿元,同比增长5.6%。 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0.5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3.04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48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79户。全市实有经营主体70.11万户,同比增长1%。其中,各类企业22.91万户,同比增长6.1%;个体工商户46.97万户,同比下降1.3%;农民专业合作社2275户,同比增长0.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48358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达标,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上涨0.4%;服务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持平。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相比“6涨2跌”,涨幅由高到低依次是: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5%、衣着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下跌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2.5%。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6.74万亩,同比增长0.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9.17万亩,同比增长0.5%;秋粮播种面积317.56万亩,同比增长0.1%。全年粮食亩产493公斤,同比增长0.3%,其中,夏粮亩产382.6公斤,同比增长0.04%;秋粮亩产586.5公斤,同比增长0.43%。全年粮食总产289.23万吨,同比增长0.6%,其中,夏粮总产102.98万吨,同比增长0.5%;秋粮总产186.3万吨,同比增长0.6%。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98.66万亩,同比增长3%。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54.95万吨,同比增长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6.19万吨,同比增长3.2%。禽蛋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7.3%。牛奶总产量2.61万吨,同比增长17.7%。水产品总产量42.6万吨,同比增长4.2%。 全年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4.4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0%。高邮市、宝应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仪征创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宝应县射阳湖镇、高邮市龙虬镇、仪征市马集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3938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轻工业增长4%,重工业增长9%。按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2.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增长29%,集体工业下降2.5%,股份制工业增长8.7%,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0.3%。 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2%,对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30.2%。分产业看,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6.6%,食品产业增长1.3%,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增长33.6%,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下降1.4%,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下降11.3%,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3%,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增长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5%,航空产业下降15.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7%,利润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4.0%、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 全社会用电量33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4.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第二产业217.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其中工业用电214.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第三产业57.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1.6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 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698.89亿元,同比增长8.4%。房屋施工面积34434.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其中新开工面积12976.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房屋竣工产值4274.99亿元,同比增长57.6%。房屋竣工面积11089.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9.32亿元,同比下降10.9%。商品房施工面积2636.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5%;竣工面积348.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32.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商品房销售额644.03亿元,同比下降11.7%。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0.6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85亿元,同比增长18.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94.42亿元,同比增长18.4%;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43亿元,同比增长30.3%。分类别看,粮油、食品类94.22亿元,同比增37.9%;饮料类8.97亿元,同比增长12.8%;烟酒类29.4亿元,同比增长15.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71.59亿元,同比增长0.3%;日用品43.31亿元,同比增长26.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34.82亿元,同比下降2.9%;中西药品类27.24亿元,同比下降6%;通讯器材类31.16亿元,同比增长69%;石油及制品103.38亿元,同比增长19.2%;汽车类259.18亿元,同比增长18.1%。 六、开放型经济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55.8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出口851.4亿元,同比下降2%;进口204.4亿元,同比下降10.9%。从进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实现进出口521.7亿元和226.3亿元,占我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4%和21.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07.7亿元,占比29.1%。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795.7亿元,占比75.4%;加工贸易进出口209.9亿元,同比增长13%,占比19.9%。从重点市场看,对欧盟、美国、大洋洲、东盟、中国台湾分别进出口206.5亿元、131.7亿元、103.9亿元、106.7亿元和40.4亿元,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4.1%。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4.02亿美元,占比33%,比上一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新设外资企业153家,同比增长43%,新增协议外资38.7亿美元(含增资),同比增长34.6%。 全市完成对外投资总额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从业务板块看,新批对外投资项目4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48亿美元,同比增长84.2%;对外直接投资额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营业额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完成营业性公路水路综合运输周转量778.6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4%。其中,完成营业性公路运输总周转量85.5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6%;完成营业性水路运输总周转量693.0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2%;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1亿吨,同比增长7.4%;集装箱吞吐量75.84万标箱,同比增长25.9%。扬泰机场新开通2个国内通航点,累计开通通航点66个,其中国内52个,国际(地区)14个;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26.45万人次,增长134.1%;完成货邮吞吐量1.06万吨,增长20.8%。全市新增汽车6.69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5.84万辆,同比增长6.1%,全市机动车驾驶人总数173.45万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164.12万人。 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116.22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通讯业务收入65.46亿元,同比增长5.8%;邮政业务收入50.76亿元,同比增长17.4%。年末电话用户642.4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63.69万户,同比增长2.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8.28万户,同比增长6.7%。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21.2万人次。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56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含创建单位)2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含创建单位)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工业旅游区9个,省级以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1个。 八、财政、金融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7.57亿元,同比增长6.8%。税收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16.3%,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9.7%。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31.43亿元,同比增长46.9%;企业所得税32.2亿元,同比下降18.2%;个人所得税13.82亿元,同比增长9.3%。 表:财政收入情况 指标名称 2023年 比上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47.57 6.8 #税收收入(亿元) 277 16.3 #增值税 131.43 46.9 企业所得税 32.2 -18.2 个人所得税 13.82 9.3 城市维护建设税 16.86 13.0 房产税 13.07 0.4 印花税 5.83 43.2 城镇土地使用税 6.38 -8.8 契税 30.66 -8.7 #非税收入 70.57 -19.2 #行政事业性收费 12.5 -3.1 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651.63 -0.7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1.24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15亿元,同比下降2.6%;公共安全支出43.25亿元,同比下降6.9%;教育支出107.44亿元,同比增长0.4%;科学技术支出17.08亿元,同比增长17.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2.06亿元,同比下降1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5.08亿元,同比增长11.2%;卫生健康支出63.98亿元,同比增长5.3%;节能环保支出13.73亿元,同比增长27.4%;农林水支出67.06亿元,同比增长12.1%;交通运输支出31.14亿元,同比下降19.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8.73亿元,同比增长4.5%;住房保障支出50.57亿元,同比增长15.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61.51亿元,同比下降4.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257.24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876.48亿元,同比增长17.4%。人民币贷款余额9758.68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658.48亿元,同比增长1.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7099.7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063.69亿元,同比增长21.3%。 表: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2023年末余额 比上年末±% 人民币各项存款 10257.24   15.2%  1.住户存款 5876.48   17.4% 2.非金融企业存款 2778.55   7.1% 3.广义政府存款 1397.93   16.4% 人民币各项贷款 9758.68 20.2% 1.住户贷款 2658.48 1.8% 个人消费贷款 1809.37 -4.5% 个人住房贷款 1520.34   -7.4% 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7099.76   29% 其中:票据融资 460.30   -2.2% 制造业贷款 1063.69 21.3% 年末全市证券机构合格主资金账户98.5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82万户,同比增长8.6%。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38.04亿元,同比下降9.8%。证券交易额19478.47亿元,比上年增加602.78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股票交易额9892.21亿元,比上年下降1177.23亿元,同比下降10.6%,占证券交易额的50.8%;公募基金交易额1745.04亿元,比上年减少1021.88亿元,同比下降36.9%,占证券交易额的9%。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14.42亿元,增长1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28亿元,增长9.7%;寿险保费收入134.1亿元,增长14.9%;健康险保费收入29.56亿元,增长11.4%;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48亿元,下降23.9%。累计赔付支出84.9亿元,增长55.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1.4亿元,增长18%;寿险赔付支出39.89亿元,增长174.5%;健康险赔付支出11.65亿元,增长0.6%;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1.94亿元,增长7.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完成专利授权量193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725件,同比增长46.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96件。商标申请量17218件,商标注册量11787件。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120623件,同比增长7.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15874件,同比增长29.4%,其中维持年限在11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量2011件,同比增长38.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64件,同比增长29.2%。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件,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42件。 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9家,有效高企累计数达2003家。277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8%。全年在国、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7家企业获国赛优秀企业奖,其中两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全国首部以产业科创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产业科创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能级不断提升。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19万人,在校生13.24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毕业生3.75万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招生0.48万人,在校生1.53万人,毕业生0.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2.75万人(不含技工学校)。普通中学165所,在校生17.36万人。小学185所,在校生23.7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11万人。幼儿园379所,在园幼儿8.88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国有登记注册博物馆17个。全市建成开放城市书房68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 全市新建(改建)体育设施451处,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94.9%;推动全市7家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低免开放服务近100万人次;全市新建健身步道31.58公里,改建生态体育公园3个。在本届杭州亚运会上,扬州健儿和扬州教练员取得3金1银的佳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27个,其中医院10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7577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20051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455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797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38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76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54个,床位数4323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5572人,乡村医生1174人。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市新增城市道路22.86公里。新建(提升)各类公园24个。改造老旧小区153个,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1817套,基本建成1302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8377套(间),基本建成6156套(间)。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0.5万吨/日,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50.48公里。新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 市区PM2.5年均浓度34.3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77.1%,15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优Ⅲ类断面比例为86.7%;47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优Ⅲ类断面比例为95.7%,无劣Ⅴ类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为100%,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比例为66.7%。2023年,扬州市区各功能区的昼、夜间噪声达标率分别为97.5%、82.5%,总达标率为9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5.04万人,比上年下降0.76%。年末常住人口458.5万人,比上年增长0.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2.79%,比2022年末上升0.78个百分点。城镇地区常住人口333.75万人,增加3.74万人;乡村地区常住人口124.75万人,减少3.53万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717元,同比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28687元,同比增长6.2%;经营净收入7467元,同比增长5.4%;财产净收入3646元,同比增长4.1%;转移净收入7917元,同比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781元,同比增长5.8%,其中工资性收入34375元,同比增长6.0%;经营净收入7548元,同比增长3.9%;财产净收入5289元,同比增长3.4%;转移净收入9569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88元,同比增长7.4%,其中工资性收入18502元,同比增长5.6%;经营净收入7315元,同比增长8.2%;财产净收入705元,同比增长3.8%;转移净收入4966元,同比增长13.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28元,同比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445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66元,同比增长12.3%。 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322.61万人、429.15万人、80.63万人、100.65万人和91.8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2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80元。城乡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800元。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