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位于浙南边陲,县域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12镇7乡,总人口36.79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43.98亿元,同比增长5.6%。泰顺拥有“山、茶、花”“矿、泉、水”等丰富自然资源和“红、桥、村”“泰、顺、人”等深厚人文积淀。 “山”:泰顺拥有栖息着“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岩岭是世界唯一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科研基地,有“中国黄腹角雉之乡”之称。泰顺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6.9%,PM2.5均值、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等指标常年位居浙江前列,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 “茶”:泰顺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还是世界名曲《采茶舞曲》的诞生地。“三杯香”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9.14亿元,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花”:泰顺广泛种植栀子花。2016年引进康鸿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以黄栀子为原材料的冷凝皂,实现种植、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三产融合发展,栀子花已成“致富花”。 “矿”:泰顺拥有媲美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四大国石”的泰顺石,被誉为“世界蜡都”。泰顺石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理论储量在1亿吨以上,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泉”:泰顺拥有浙江唯一的氡微量元素适宜的自涌型天然温泉,是国家级浴用医疗温泉水,具有医疗、美肤、健身等功效,被誉为“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 “水”:泰顺素有“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之称,是珊溪水库上游——飞云湖的坐落地,年供水量13.4亿立方米,饮用水品质极好。 “红”:泰顺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要战斗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南特委诞生地、浙南核心革命根据地,境内保存着43处革命胜迹,1988年被命名“革命老根据地县”,2021年列入国家“浙西南革命老区”规划。 “桥”:泰顺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中国“世遗”预备名单。全县32座古廊桥中有15座与“仕水碇步桥”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泰顺拥有很多富有唐风宋韵文化的古村落。其中库村、徐岙底,在2016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泰”:泰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意。 “顺”:泰顺正大力挖掘“顺文化”,创新打造顺蜂、顺水、顺茶、顺酒等“顺礼”产品,全力构建特色文化标识。 “人”:泰顺有14万多的泰商在外创业创新,创造了“千市万亿”的“泰商传奇”,凝结了“泰而不骄、顺而不止,商行天下、仁泽故里”的泰商精神。
生态环境泰顺县森林覆盖率76.9%,县域三大水系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和县出境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且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历年来,泰顺生态环境状况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生态第一县。2022年,PM2.5均值浓度为17微克每立方米,PM10为30微克每立方米,综合指数为2.12,排名全市第一。地貌水文泰顺县地处洞宫山脉东南翼,属低中山区高丘山地地貌,境内峰峦叠嶂,山脉逶迤,有“浙南屋脊”之称。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79座,其中白云尖海拔1611.3米,为温州市最高峰。大小溪流百余条,纵横密布,呈多干树枝状,分属飞云江、交溪、沙埕港、鳌江四大水系,主要溪流有里光溪、洪口溪、仕阳溪、寿泰溪、彭溪、会甲溪等,泰顺是浙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其中温州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有2/3水域面积在泰顺县境内。气候特征泰顺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热互补,高山云雾弥漫,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多变明显。冬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幅度明显,春夏季多阵雨或雷雨,以及短时强降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由于地处山区,群山环绕,植被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泰顺县常年空气质量均在优良以上,被称作“养生福地”。
隶属 泰顺设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元年,朝廷派兵入境,镇压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和叶宗留矿工起义军的余部。战事过后,析出瑞安县义翔乡56至60都(共计5个都12个里)和平阳县归仁乡38至40都(共计3个都6个里)置县,设县治于罗阳。景泰皇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设县至清代,泰顺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府。1911年11月,泰顺宣布光复,隶属温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泰顺隶属之。民国3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民国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民国21年,实施行政督察区制,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民国23年3月,属第八区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区,泰顺县一度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相当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相当温州地区)。1949年8月,泰顺县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11月,第五专区易称温州专区,泰顺隶属不变。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县境 明清时期,泰顺县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东至分水排(在今文成县桂山)平阳界130华里,南至樟坑霞浦界100华里,西至黄坭隘寿宁界10华里,北至上燕景宁界100华里,东北至平溪(在今文成县仰山)瑞安界100华里,至蟾宫埠(在今文成县汇溪)青田界100华里,西南至东溪头寿宁界10华里,东南至月湖垟平阳界和福鼎界170华里,西北至寿宁、景宁县界50华里。 民国27年(1938年),福建寿宁县第一区辖地葛藤(绳)岭、张家垟、卓家坑、东溪头、双港渡等村划归泰顺县,划入土地9平方公里。此后,泰顺、寿宁两县以寿泰溪为界。 民国37年(1948年)1月,泰顺县汇溪乡、两岸乡以及白云、翁山两乡部分辖地划归新设立的文成县,面积计180.5平方公里,即后来的文成县汇溪、双溪、稽洋、东龙、仰山、桂山等地。县域面积1761.5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最东至月湖西关村犁壁坑村,最南至龟湖交溪、南岭尾,最西至岭北上垟村山头仔,最北至黄桥双坑头。经纬度位置处于北纬27°17'36"—27°48'34",东经119°37'09"—120°14'56",东西最大直线距离61.7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56.6公里。植物资源截至2022年底,泰顺县境内已发现植物249科1098属2495种。在浙江植物区系中,仅见于泰顺的有泰顺凤尾蕨、泰顺石楠、老虎刺、尖叶算盘子、海芋等57种,其中泰顺凤仙花、泰顺杜鹃、浙江雪胆等是泰顺特有种。此外,模式标本采于泰顺的有缩羽复叶耳蕨、短叶勾儿茶、毛枝连蕊茶、尖萼紫茎、无腺野海棠、白花满山红、浙江柿、银钟花、四棱卷瓣兰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中华水韭、莼菜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香果树、金毛狗、八角莲、沉水樟、闽楠、胡豆莲等20多种。动物资源截至2022年底,泰顺县境内已发现野生动物45目294科2483种(不包括水生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黑麂、金雕、穿山甲、小灵猫、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昆虫类)等8种,占全省45%,占全国8.33%。乌岩岭现存黄腹角雉种群数量6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鹇、短尾猴、猕猴、豺、毛冠鹿、黄喉貂等42种,占全省的42.86%,占全国的15.91%。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黑白飞鼠、鼯鼠、豪猪、果子狸、鼬獾、食蟹獴、白额山鹧鸪等58种,占全省的66%。泰顺石资源泰顺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泰顺县龟湖镇,截至2022年底,其已探明可开采量为5000万吨,理论储量达1亿吨,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单体矿,号称“世界蜡都”。泰顺石质地温润似玉、细腻剔透、纹理精美、色泽雅丽、软硬适中,具有宜雕琢、宜制印等工艺美术特点,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按质地、纹理、色彩分类,分为金石冻、华文石、东方红、凤黄石、虎白石、乳花石、湖蓝石等七个系列200多个品种。除工艺用途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工、农业部门,如玻纤和陶瓷的原材料,农药和化妆品的填充剂。
2022年,泰顺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打造“浙南明珠、最美山城”、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冲击和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一、综合据初步核算,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143.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39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8:36.3:5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92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018美元),增长5.2%。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3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8:35.6:56.5。据2022年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6.78万人,城镇化率为47.6%。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6.79万人,其中男性19.11万人,女性17.6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9%和48.1%。全县少数民族人口2.1万人。全县当年出生人口2237人,出生率为6.06‰;死亡人口2501人,死亡率为6.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2‰。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0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231人,家庭劳动力困难人员就业人数2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16人。年末登记注册企业单位数7768家,当年新增1027家,其中,个转企40家;当年注销1862家。年末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数22596户,当年新增3788户。二、农业和农村建设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0.7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0.82亿元,增长15.1%;牧业产值3.93亿元,增长9.1%;渔业产值0.1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亿元,增长8.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9%。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9530公顷,增长2.2%;油料种植面积215公顷,增长5.2%;药材种植面积1891公顷,增长2.5%;蔬菜种植面积5805公顷,增长2.6%。全年粮食总产量6.0万吨,比上年下降2.6%。茶叶总产量0.4万吨,增长2.6%。蔬菜总产量10.1万吨,增长2.6%。全年肉类总产量1.3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1万吨,增长18%。生猪年末存栏8.8万头,下降2.8%;全年出栏12.2万头,增长10.7%。家禽年末存栏61.73万只,增长22.5%;全年出栏153.05万只,增长2.8%。年末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176家(含县级示范合作社),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家,市级57家;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农业特色精品园27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双强”行动深入实施,完成宜机化改造0.5万亩、永农抛荒整治2.8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23万千瓦,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实现农田“智慧化管护”3.3万亩、“数字化耕作”2.8万亩。全省首家省级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工建设,成功培育浙产首批遗传改良“胚胎牛”。全年水利建设投资4.21亿元,年末拥有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56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达100%。美丽乡村向全域迈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建制村覆盖率均达100%,现有农村沼气池23个。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12条,修缮历史文化古村落53个,新增国家级传统村落9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4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5个。三、工业和建筑业2022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8亿元,增长22%。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87亿元,增长29.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3.41亿元,增长22.6%,产销率为98.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20.2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9.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利税总额3.32亿元,增长29.9%。年末企业资产合计31.12亿元,增长21.2%;产成品存货1.56亿元,增长71.8%。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2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9%。年末全县拥有总专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19家(不含劳务分包企业),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8家,二级资质企业32家,三级资质企业69家。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8%。全县民间投资增长12.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7%,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10.6%,交通投资增长19.4%,工业投资增长15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83.9%,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30.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房屋施工面积130.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商品房销售面积19.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7%。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网络零售额46.5亿元,增长21.5%。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2.96亿元,增长3.9%。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营业)额43.47亿元,增长11.5%。其中,限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38.53亿元,增长12.1%;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4.94亿元,增长7.3%年末有各类市场1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4个。全年各类市场成交额14亿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出口总额8.93亿元,增长34.2%。全年市外引进项目15个,其中省外引进项目5个,“泰商”投资项目4个。年末拥有旅游景区12个,其中4A景区3个,3A景区6个,2A景区3个。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45亿元,比上年下降18.1%。接待游客15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4%。六、交通、邮电和电力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下降11.3%。202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34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3.6公里,二、三级公路里程292公里。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100%,客运班车通村率76.5%。年末实有6路公交,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22辆,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80万人次。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4658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2806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下降24.7%和下降32.3%。年末机动车保有量7.6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中,民用汽车5.91万辆,同比增长6.5%;摩托车1.73万辆,同比增长39.3%。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5.72万辆,同比增长6.5%;年末拥有邮政局(所)21处,全年订销报刊杂志累计275.48万份。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46亿元,增长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73万户,下降2.2%;移动电话用户数29.46万户,增长4.9%。年末互联网用户数29.58万户,下降16.3%,其中宽带用户数12.22万户,增长13.6%;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7.36万户,下降29.4%。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用电2.48亿千瓦时,增长9.5%;城乡生活用电2.8亿千瓦时,增长17.2%。七、财政、金融和保险202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下降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4.85亿元,同比下降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7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民生支出42.79亿元,同比增长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1.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7.32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235.63亿元,同比增长19.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9.03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住户本外币贷款余额221.4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8亿元,增长13.2%;人身险保费收入2.51亿元,增长12.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58亿元,人身险赔付0.43亿元。八、教育和科学技术2022年末全县全日制学校57所,专任教师2780名,在校学生36318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637人,在校学生2253人;普通中学15所,普通高中招生1507人,在校学生4258人,初中招生3255人,在校学生10181人;小学40所,招生3007人,在校学生1946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42人,招生40人,在校学生162人。全县有幼儿园47所,专任教师697人,在园幼儿9047人,比上年减少6.6%。学前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0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98.08%。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7%。年末共有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室)30个,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76.82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科技型企业205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其中当年分别新增26家和5家。全年专利授权量36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7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48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4%。九、文化、卫生和体育2022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9个,公共图书馆25个(含乡镇图书馆分馆19个),博物馆6个(含乡村博物馆5个),剧场、影剧院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全年艺术团体演出580场次,观众26.5万人次;数字电影放映2571场次,观众17.98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60.02万册(件),年总流通量78.07万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06个。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0%。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0家,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医共体总院)2家,乡镇卫生院(医共体分院)28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59人,其中医生968人,注册护士770人。全县医疗机构床位960张,其中医院床位数621张。全年医疗机构诊疗病人268.06万人次,住院人次2.16万人次。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馆3个,体育场地设施面积81.8万平方米,独立设置的业余体校1所。累计建成社区健身广场25个,健身苑点429个,篮球场309片,羽毛球场19片,门球场11片,地掷球场6片,乒乓球室13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87.09万元。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全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20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75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75元,增长7%。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8元,比上年增长15%。全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470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009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06元,比上年增长9.1%。全县设乡7个,镇12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272个。年末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6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包含企业职工和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6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38万人、4.69万人和2.86万人。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77人、8046人,全年列支低保(补助)金6123.99万元,特困供养人数1123人。2022年末,全县有残疾人8578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安置率达61.1%。十一、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全县年降水量1991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22.4亿立方米。全县森林面积13.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1%。全县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森林公园9个。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共1.25万公顷。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17μg/m3;地表水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5.9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7.4分贝。全县共有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6%;垃圾处理站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同比增长15.5%(等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全县有法律援助机构1个,人员3人,全年办理法律援助239件;律师事务所5家,执业律师24人;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案件总数3455件,调解成功率99.88%;全年办理各类公证1496件。全年累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起,比上年减少1起,火灾事故29起,比上年减少11起。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可能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口径,即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限额以上商贸行业的统计范围: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住宿业企业和餐饮业企业。4.货物进出口等数据来自海关。5.2014年开始城乡收入采用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后新口径数据,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前口径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