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中招在县 · 区县介绍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
【历史沿革】平安区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湟水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111年汉朝将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在此设立安夷县。元、明时期设立西宁州、西宁卫及平戎驿,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安所辖地区隶属西宁县和湟中县。历朝历代平安地区均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唐宋时称宗哥城、龙支城,明代称平戎城,清代称平安驿。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窑、古城、巴藏沟等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后又将三合、寺台合并为三合镇。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2022年3月4日,平安和小峡两个镇改设街道办事处。
【区位优势】平安区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银、兰-西-格经济带的中心,在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特别是撤县设区后,平安的发展地位、职能、定位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发展方式由农村经济转为城市经济,人口、资金、信息、科技等各种要素快速集聚,在海东的现代工业基地、交通枢纽、经济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地位更加显现,综合实力和发展地位明显提升。临空综合经济园,规划总面积达37平方千米,2019年,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企业相继投产运营,回迁入住有序进行,互助县高寨镇及红崖子沟乡的7个村将纳入平安区行政区划,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境内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特别是近年以全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为目标,大美、金阳光、海峰、晨云、绿洲等一批生态园和酒店宾馆相继建成营运,规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4家以上,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峡群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和平安鞋、富硒农产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及商贸物流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城市品味和承载力得到不断提升,并率先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送气接污”工程,“平安经验”在全省推广。【交通】平安区是海东市交通运输业的中心,航空、铁路、公路立体运输节点功能完备,吞吐能力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一环三横十三纵”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民小公路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至大通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平安-湟中-大通公路已经启动建设,境内有平安驿火车站、海东西高铁站、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铁路转运站、平安铁路货场,年吞吐量超过50万吨。城区距西宁机场仅8千米。【主要物产】平安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18种矿种。磷矿+铁磷矿石1.65亿吨,元石山镍铁储量近10万吨,钴5000吨,氧化铬18万吨;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13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有林地2427.33公顷,疏林地129.58公顷,灌木林地35108公顷,未成林地4460公顷,苗圃地 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2.62公顷,宜林地1491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56.9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6%。【古遗址】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
【旅游资源】夏宗寺位于三合镇瓦窑台村,始建于元朝,具有1600多年历史,距县城25千米,与青海省兴海县的赛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乐都区的羊宗寺同称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此落发皈依,该寺是历代高僧静修的圣地,历史上有多位僧人在此修行。夏宗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经堂寺、噶玛寺、汝贝多杰堂、八挂楼、笨康等,最兴盛时期建筑房屋有400多间,僧人40多人。夏宗森林公园是平安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总面积3558公顷,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3A自然风景区,每年农历六月举办“六月六”花儿会,是一处极为迷人的旅游胜地。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洪水泉乡洪水泉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学经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该寺构筑精巧,高大宽敞,雄伟壮观,奇特的设计为青海省独有,其艺术价值在西北闻名。上拱北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下拱北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平安驿4A级景区创建于2020年,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东北约5千米的张家寨,距西宁市中心39千米。“袁家村·河湟印象”项目借鉴陕西袁家村模式建造,同时融合河湟“非遗”文化要素,将海东市藏、土、汉、回、撒拉等18个民族典型的民风习俗、地方特色植入其中,使其成为海东“非遗”展演及传承的新亮点。2022年,平安区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扩大“平安之夏”花儿演唱会、洪水泉自驾车游、“美丽巴藏沟”乡村旅游、民间射箭等旅游季活动范围,民间射箭邀请赛等体育赛事知名度显著攀升,“相约平安·文化艺术节”、“牌楼沟射箭邀请赛”等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深入人心,平安旅游形象日益提升。争取“中国传统射箭之乡”称号。古城乡牌楼沟村射箭协会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在西安全运会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表彰。开展“激情冰雪,喜迎冬奥”平安区第二届冰雪旅游活动暨莲花山冰雪大世界启动仪式、“到平安·过平安年”系列活动、第六届乡村旅游季启动仪式、第六届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之面片大赛、“六月六”花儿会、钓鱼比赛等,群众文体旅游生活进一步丰富。
【富硒资源】2010年,初次探明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千米,硒含量一般在0.23-3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并且具有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的农作物,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富硒产业、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区正在走出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打造“高原硒都”,成为平安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宏伟目标。2015年《平安区富硒产业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富硒农畜产品检测研发中心和水肥一体玻璃温室建成投入运行。绿雏、金阳等4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富硒黄瓜、大蒜等7个蔬菜品种分别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取得新突破。“五大富硒产业链”初具雏形,马铃薯、大蒜、油菜、富硒果蔬种植面积达8.8万亩。规模养殖场53家。绿雏蛋鸡、环宇蒜酱、芳谱菜籽油、金阳生猪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安驿”、“圣粞”两个富硒产品跻身省级著名商标序列。在第三届中国生态产业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被评为中国富硒产业联盟副理事单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依托扶贫832平台把高原硒都优质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实现电商销售额近3000万元。2021年,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为引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品牌打造宣传为载体、富硒产品推介销售为依托,示范带动乡村富硒产业聚集,形成“园区+体验店+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经济主体共建新格局。引进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赤松茸种植项目,投资300万元,在三合镇寺台村种植赤松茸6.66公顷(拱棚105栋),产品远销上海、江浙等发达城市,销售额达280余万元;引进富硒小米种植项目,完成投资40万元,在三合镇祁新庄村种植6.66公顷富硒小米,开展平安区富硒小米试验田建设及产品开发示范工作,销售额达300余万元。2021年8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政府申报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天然富硒地块”和“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地块”两宗地块“榜上有名”,颁发两块具有全国统一编号的天然富硒土地标识授权使用证书,认定平安区天然富硒土地面积6952.9公顷。其中划定“三合镇天然富硒土地”4046.2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张其寨、骆驼堡、西村、东村、祁新庄和三合6个村庄。划定“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土地”2906.07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硝水泉、沟滩、洪水泉、黄鼠湾、韭菜沟、井尔沟、北岭和永固等村庄。划定富硒区域土壤呈碱性,土壤硒含量大于0.3毫克每千克,土壤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风险管控值,土壤肥力在1~2级水平。2022年8月12日,平安区平安街道张家寨片区、白沈沟片区2673.3公顷土地,已由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评选结果公示并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行政区划和人口民族】2022年,全区辖2街道办事处1镇5乡,即平安街道、小峡街道、三合镇、沙沟回族乡、古城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和巴藏沟回族乡。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493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0003户126311人。城镇人口53317人,约占总人口的42.2%,乡村人口72994人,占总人口的57.8%。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87670人,占总人口的69.4%;回族29835人,占总人口的23.6%;土族1799人,占总人口的1.4%;藏族6018人,占总人口的4.8%;其他民族989人,占总人口的0.8%。【经济发展综述】2022年全区现地区生产总值9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05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52亿元,下降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55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9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5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4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6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1.09亿元,增长4.45%。区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4.6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长4.8%。三合扶贫产业园扩建投用,富硒牦牛产业园试运营,建设完成西沟峡绿色矿山项目,有序推进洪水泉11兆瓦分散式风电迁建和8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华润燃气实现入规升统,全年培育5家限上企业。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引入“蚂蚁服务星站”和数字就业假发工厂等产业项目。“中国诗歌之乡”“青海平安”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创建和发布,石碑村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域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全年接待游客14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亿元。56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9个高原美丽乡村和16个村庄绿化美化提档升级任务。巴藏沟流域天然气主管网、白沈沟污水管网二期等项目相继完工,农村天然气覆盖率达47%、污水管网覆盖处理率达50%。完成2.55万幢城乡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1000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厕所革命”“暖心炕”等项目惠及千家万户,为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创造了基础条件。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