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中招在县 · 区县介绍 |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
德令哈系蒙古语“阿力腾德令哈”音译,意为“金色世界”,地处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内,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镇建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全市现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万人。近年来,德令哈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和“四地一体系”建设重大要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新台阶!
德令哈文化多元、风光旖旎。德令哈地处青海省中北部,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主要驿站、古羌属地、雪山牧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生态绿洲农牧业的最大灌区之一。全市共有汉、蒙古、藏、回等26个民族,现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为厄鲁特蒙古禾硕特部(西蒙古)首领固始汗之后裔。多年来,经过设立农场、支边移民、整体调庄、企业落户等人口迁徙和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德都蒙古文化”和“农垦文化”,打造了国家级柯鲁柯农垦文化特色小镇。德令哈兼有山川湖盆河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柏蓊翳的柏树山、神秘莫测的“外星人遗址”、古老久远的怀头他拉岩画、一咸一淡生态各异的“情人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等特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当代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诗篇,让德令哈充满诗意,“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的文化品牌日益彰显,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德令哈区位优越、产业兴盛。德令哈资源富集,产业支撑有力,区位发展优势明显,兰西拉光缆、“330”输变电线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6个品种65个矿床,探明石灰石储量7亿吨以上,是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的盐碱化工工业园,纯碱产能名列全国前茅,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玻璃、玻纤等纯碱下游产品开发利用的加力推进,正在努力打造“中国碱都”城市名片。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太阳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碳中和先行示范市,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落户德令哈,浙江中控塔式光热项目、中广核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首批示范项目,连续四届召开德令哈光热大会,清洁能源高地·世界光热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德令哈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德令哈地处要冲,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令哈民用机场运行良好,是南进西藏、北上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城市建成区40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十横十纵”道路框架基本覆盖规划区。坚持生态立市,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尕海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名录,巴音河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10.05%,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紧扣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德令哈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多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七年荣获“全州平安建设”先进地区,获评全省平安县(市),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市委于2020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德令哈作为军地共建的重要基地,坚持不懈全力支持部队建设,双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立足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对德令哈提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德令哈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兼顾发展需要和实现可能,形成“一个目标,两个做优,四个中心,五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原绿洲城市为总目标,做优营商环境、做优民生福祉,建成海西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创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发展壮大‘盐碱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原装备制造、特色生物’五大支柱产业”。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03亿元,增长5.5%。其中,一产增加值9.27亿元,增长4.8%;二产增加值56.07亿元,增长16%;三产增加值43.71亿元,下降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亿元,增长1.2%,地方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增长23.6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CPI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59亿元,增长2.1%,其中,一产增加值0.25亿元,增长2.7%;二产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0.7%;三产增加值23.37亿元,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增长1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
联系人